作為新能源的“寵兒”之一,光伏產業在我國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我國成為全球光伏產品最重要的出口國。然而同我國光伏產業成正比的,是我國的光伏產品一直飽受歐美諸國“雙反”貿易之苦。業內人士指出,從目前國內光伏產業的發展來看,同樣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雖然產量巨大,但產品缺乏核心技術,質量達不到先進水平,且國內下游的配套工程內需較差,產品多依賴出口消化。我國的光伏產品在海外頻遭“雙反”危機,實際上給我國的光伏產業發展“上課”,提醒行業要加速轉型,以質取勝,而不是以量競爭。
端午節假期剛過,中國的光伏產業就收到了意料之中的“大禮”——美國商務部對中國輸美光伏產品反傾銷、反補貼(“雙反”)調查做出反補貼初裁結果:對從無錫尚德和其關聯公司進口的太陽能組件征收35.21%關稅,對從天合光能進口的太陽能組件征收18.56%的關稅,對從其他中國制造商進口的太陽能組件征收26.89%的關稅。
針對美國商務部6月3日出爐的這一初裁結果,中國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負責人表示,這是美方在2012年11月對中國輸美光伏產品已征收高額反傾銷、反補貼稅的情況下,再次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并試圖征收高額稅,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
該負責人指出,今年年初美方無視事實及法律依據,適用相互矛盾的原產地規則,對中國同一光伏產品再次啟動調查并做出高稅率初裁裁決。美方對中國產品進行限制的做法,是對貿易救濟措施的濫用,保護色彩十分明顯。頻繁采取貿易救濟措施不能解決美光伏產業自身發展問題,希望美方審慎處理此次調查,盡快終止調查程序,為促進全球光伏產業創造良好競爭環境。
作為新能源的“寵兒”之一,光伏產業在我國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我國成為全球光伏產品最重要的出口國。然而同我國光伏產業成正比的,是我國的光伏產品一直飽受歐美諸國“雙反”貿易之苦。業內人士指出,從目前國內光伏產業的發展來看,同樣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雖然產量巨大,但產品缺乏核心技術,質量達不到先進水平,且國內下游的配套工程內需較差,產品多依賴出口消化。我國的光伏產品在海外頻遭“雙反”危機,實際上給我國的光伏產業發展“上課”,提醒行業要加速轉型,以質取勝,而不是以量競爭。
海外“雙反”危機不斷
1月23日,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對進口自中國的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合并調查,同時對原產于中國臺灣地區的光伏產品啟動反傾銷調查。這是美自2011年11月以來第二次對我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根據3月11日美商務部發布的公告,對華晶體硅光伏產品的反補貼調查初裁結果將在今年6月2日公布。
“美國商務部在未對產品范圍等關鍵問題進行合理解釋與確認的情況下征收高額臨時性關稅,不僅影響中國企業在美國市場的合理拓展,更將對美國光伏產業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總裁特別助理、法務總監樊振華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針對美國商務部發布的反補貼初裁稅率,英利將對正在進行的項目進行梳理,根據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應對措施。因目前僅為初裁階段,最終的稅率情況、產品范圍等問題需要在后續現場核查與審查的過程中逐步明確。公司將根據相關事項的逐步澄清情況作出適當調整,作出積極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