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公告,幾家歡喜幾家愁,這正是當下光伏制造企業的真實寫照。
一個月前,52家符合《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下稱《規范條件》)企業名單出現在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稱工信部)的網站上。令業界驚訝的是,有74家進入初審名單,但最終近1/3企業被殘酷淘汰。
&n
一紙公告,幾家歡喜幾家愁,這正是當下光伏制造企業的真實寫照。
一個月前,52家符合《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下稱《規范條件》)企業名單出現在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稱工信部)的網站上。令業界驚訝的是,有74家進入初審名單,但最終近1/3企業被殘酷淘汰。
這已經不是光伏企業第一次面臨這樣的大考。
去年9月,共有400余家光伏企業進入了第一批申報名單,但經各省經信委核實推薦250家,經過專家復核后僅存133家進入公示,最終僅有109家進入符合《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
從數據看,大量企業被剔除出公告名單,近乎嚴苛,然而這正顯示出我國光伏產業回暖的同時依然存在的一些問題和隱憂。
雖然中電電氣旗下有兩家光伏制造企業進入第一批符合條件的名單,但是在第二批申請中只有中電電氣(南京)新能源有限公司進入了擬公告名單,最終還是被刷了下來。
“為了將生產線升級為全自動,我們有一段時間沒有生產,產能存在一定的問題,雖然我們也提交了說明材料,但是最終還是沒能進入名單。”中電電氣戰略發展總監劉薇薇說。
在第二批公告名單中,既有江陰市常新配件工業有限公司、中利騰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宇駿(濰坊)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第一批進入公示而最終未能入選的幸運兒,也有浚豐太陽能(江蘇)有限公司、常州兆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舒奇蒙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兩次進入名單,最終依然出局的失意者。
如今,進入公告名單的皆大歡喜,沒進入名單的有的重整旗鼓,準備再戰。
“我們正在準備資料,爭取進入第三批。未能進入名單,會對一些大項目的投標產生影響,但是畢竟有兩家兄弟公司進入名單,所以造成的影響還不算大。”劉薇薇說。
名單背后
一年前的7月,在光伏制造業產品出口受阻導致過剩的背景下,國務院發布了《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為行業規范管理提供了依據,而且指出了基本要求和最終目的。《意見》中提出市場監管和行業管理 “制定完善并嚴格實施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規范光伏市場秩序,促進落后產能退出市場,提高產業發展水平。”
作者:劉俊卿 來源:中國經濟和信息化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