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企業把一個產業規模做到極致后,是應該繼續堅守,還是多元發展?這是困擾許多中國企業家的難題。 近日,全球最大家紡企業——孚日股份(002083,SZ)因連年虧損、盈利無望而變賣旗下所有光伏資產。昔日的“毛巾大王”用6年的時間、以8億投資為代價,給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注腳。 困境下的轉型
當企業把一個產業規模做到極致后,是應該繼續堅守,還是多元發展?這是困擾許多中國企業家的難題。
近日,全球最大家紡企業——孚日股份(002083,SZ)因連年虧損、盈利無望而變賣旗下所有光伏資產。昔日的“毛巾大王”用6年的時間、以8億投資為代價,給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注腳。
困境下的轉型 “目前,公司的光伏生產線和相關資產已有多個買家表達出收購意向,但最終尚未確定出售的對象和價格。”全球最大家紡企業——孚日股份董秘張萌說道,公司投資的光伏產業常年虧損、盈利無望,忍痛砍掉也是無奈之舉。
俗話說,開門容易關門難。眼下,孚日股份要甩掉光伏產業不得不咬著牙做出一筆虧本的買賣。根據公告顯示,該公司30兆瓦CIS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線及附屬設備賬面原值為8.07億元,賬面凈值尚有 3.75億元,但只評估出5805.82萬元,較賬面凈值大減84.51%。如果按評估價成交,孚日股份將損失3億多元。
不過,這卻是“毛巾大王”割肉止損的唯一選擇。張萌介紹道,近年來,光伏產業整體不景氣,產品價格持續暴跌。企業設備投資較大,生產成本較高,已陷入生產越多虧損越多的困局,光伏生產線自2014年10月31日已經停產。
曾幾何時,這個全球最大家紡企業曾把光伏作為第一主業、逐漸取代紡織產業。可誰能想到,僅僅投資6年后,“毛巾大王”被迫斷尾求生——賤賣資產、逃離光伏,折戟而歸。
山東孚日集團成立于1987年,是全球生產規模最大、技術裝備水平最高的家用紡織品公司,出口額自1999年以來一直蟬聯全國家紡行業第一位。毛巾在日本占有率超過40%,在歐美達到20%左右,董事長孫日貴因此被稱為“中國毛巾大王”。
不過,這個“毛巾大王”很長時間內是以外銷為主,國內市場銷量卻很少。2006年后,中國紡織業遭遇到有史以來最艱難的困局——勞動力成本飚升、人民幣大幅升值、出口退稅一降再降、環保壓力日益加大——幾乎全行業陷入虧損。張萌回憶道,正是這一年,孚日集團決定開始多元化發展,進行戰略轉型。
“必須在企業生命力旺盛時走出勞動密集型產業,依托原有產業積累,挺進附加值高的朝陽行業,才能有發展后勁。”孚日集團董事長孫日貴這一思路成為了企業轉型的方向。經過多方考察后,如日中天的太陽能光伏產業被“毛巾大王”看中。
當時,光伏產業在中國可謂炙手可熱,不僅誕生出無錫尚德的財富神話,老板施正榮還在2005年被評為“中國首富”。全國各地光伏產能如雨后春筍般滋生出來。
即使到了今天,在部分員工看來,孫日貴對于企業第一次多元化發展是“極為慎重”的。他曾連續8次趕赴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德國進行考察、商洽。
最終2008年1月,孚日股份將原定用于家紡生產改造項目的5億元投向光伏,注冊成立了孚日光伏有限公司,建設CIS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基地。同年7月,與德國博世公司各持50%共同投資1750萬歐元設立埃孚光伏有限公司,負責電池組件封裝與銷售。
作者:種昂 來源:經濟觀察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