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十三五” 中國的投資者,已經習慣間接融資的模式,而直接融資模式缺乏回報前景預計,因此,在“十三五”調整光伏補貼模式方向的同時,更需要對外來模式進行本土化的轉變。 2014年8月,發展前景一直不甚明朗的光伏行業出現轉機
光伏“十三五” 中國的投資者,已經習慣間接融資的模式,而直接融資模式缺乏回報前景預計,因此,在“十三五”調整光伏補貼模式方向的同時,更需要對外來模式進行本土化的轉變。
2014年8月,發展前景一直不甚明朗的光伏行業出現轉機,先是在4日,破解分布式難題的“嘉興模式”見諸各大媒體。1天后,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在全國“十三五”能源規劃工作會議講話公開,明確提出“到2020年光伏發電裝機達到1億千瓦以上”“光伏發電與電網銷售電價相當”等多個目標。
盡管在量化目標方面爭議較大,但可以發現,目標的內涵已經偏重于市場機制的形成,因此,這將催生出更多本土化的盈利模式同樣,現有光伏企業也會面臨新的發展前景和盈利方向。
商業模式亟須落地 與其它目標相比,“實現光伏發電與電網銷售電價相當”無疑最受業內關注。因為電價相當,意味著光伏發電現有補貼或將減少甚至取消,其更深層含義在于,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光伏發電的成本將降低,商業模式將更趨成熟。但現實是,目前主推的分布式光伏,在商業模式方面始終沒有顯著進展。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在2014年年初確定全年光伏裝機容量時,最初的光伏電站目標是600萬千瓦,但據稱,因為不少企業出來呼吁增加電站容量,這一目標后來提高到800萬千瓦。企業如此強烈要求的背后,其實有一個很現實的原因——光伏電站的商業模式明顯成熟于分布式光伏。
所以,“十三五”要實現光伏發電的成本下降等市場化轉型,亟需更為可行的商業模式。
過去,國內對于光伏發電商業模式的探索,一般以德國補貼模式為模板,也就是其在2001年開始實施的“上網電價”法,以及在2012年4月推出的新上網電價補貼。德國模式的特點在于,先期補貼、逐月遞減,以倒逼成本降低。可以說,在2013年前,這種模式大大拉動了德國國內光伏市場,使其光伏裝機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但2014年前六個月,德國新增光伏裝機容量僅100萬千瓦,同比減少43.5%,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德國政府的補貼金額大幅減少,讓諸多項目缺失了先期補貼,光伏市場頓時陷入困境。
而與此同時,美國的光伏市場卻如火如荼。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EIA)的數據,截至2014年6月,光伏新增裝機較去年同期增長達66.5%。這也和其選擇的商業模式密不可分。
美國同樣也是對光伏市場進行補貼,但不同于德國、日本和中國,美國是建成后進行減稅補貼,政府在先期沒有投入,但給予建設者承諾。一旦完成光伏建設,將有減免稅收等優惠政策。這樣做,政府無需增加當期的財政支出以提供補貼,但減稅的承諾無疑又會增厚企業未來的現金流和投資回報,自然會激發投資者的熱情。
當然,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模式,與美國金融市場和政治環境密切相關。美國政府行為受到參眾兩院的嚴格監督,總統很難說服國會,先期拿出一大筆錢進行補貼,政府無需增加當期的財政支出以提供補貼,但減稅的承諾無疑又會增厚企業未來的現金流和投資回報,自然會激發投資者的熱情,企業可以通過VC、PE,找到合適的投資者,而資產證券化等金融工具的廣泛運用,也有助于投資者在前期看到明確的未來收益。
較之于德國模式,美國模式的市場化程度更高,對中國有著特別的參考意義,特別是在銀行融資難以獲得的當下。其實,國內現在已經出現了一些類似的嘗試,比如2014年年初,招商局旗下聯合光伏發布的光伏電站眾籌計劃,在短短3個月內,預約金額達到1060萬元。
而遺憾的是,此次眾籌就像曇花一現,此后類似的嘗試就很少出現。除了眾籌形式本身就是一個新生事物,還因為中國能源投資市場存在自身特點——中國的間接融資規模遠大于直接融資,由于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尚不健全,很多在國外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在中國就有些水土不服了。
因此,在“十三五”調整光伏補貼模式方向的同時,更需要對外來模式進行本土化的轉變。
作者:萬軍 來源:能源評論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