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指標轉手動輒賺千萬元,我省嚴打倒賣“路條”現象 引入專家評議制度,按分數高低分配曾是稀缺資源的光伏電站指標 規定審核時限,打破光伏電站手續繁瑣并網難瓶頸 鼓勵引入社會資本,緩解光伏電站建設與配套電網不同步問題&nbs
項目指標轉手動輒賺千萬元,我省嚴打倒賣“路條”現象
引入專家評議制度,按分數高低分配曾是稀缺資源的光伏電站指標
規定審核時限,打破光伏電站手續繁瑣并網難瓶頸
鼓勵引入社會資本,緩解光伏電站建設與配套電網不同步問題
光伏發電產業迎來“甜蜜期”。截至2014年底,四川光伏電站并網裝機容量達到6萬千瓦,另有16萬千瓦基本建成。但是,由于光伏電站建設實行年度計劃下的備案管理制度,根據國家能源局下達的年度規模指標,各省市再進行分配,因此指標成了稀缺資源。省能源局副局長張紹軍為此苦惱,“大家都盯著這有限的指標,應該怎么分配?能不能讓人心服口服?”
4月13日,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出臺《關于進一步規范全省光伏發電項目建設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欲從制度上對困擾光伏發電行業的諸多“老大難”問題進行地方性探索。
難題:指標分配不透明探索:引入專家評議制度
2014年四川的光伏電站申報項目超過50萬千瓦,而國家能源局下達的指標僅10萬千瓦(含2萬千瓦分布式光伏電站)。確有企業希望用非正常的手段獲取指標,存在暗箱操作的土壤。如何從制度上根除腐敗的土壤?
《通知》亮出了“組合拳”: —引入專家評議制度。“組建35人專家庫,環保、土建、電網、經濟評價等各方面的專家都有。”省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說,就像招投標一樣,提前一天隨機抽選7位專家,他們對項目成熟程度進行封閉式打分,按照得分高低排序來分配指標。
—組建“替補隊”。提出備案規模可超出國家下達年度規模指標的20%,超出部分作為替補,如果有項目沒建成當年可以頂上,也可自動留存至下一年。
—指標預安排。通過專家評價,企業拿到的只是預安排的指標,必須等項目全部并網轉商業運行后,再獲得最終的指標。這樣可以有效督促企業盡快建成投產,避免浪費指標,也讓企業不用擔心建成后沒有指標。
—獨創“項目建成投產時序原則”,誰先建成并網誰先享受指標。
難題:手續繁瑣并網難探索:要在規定時限內審核 程風的公司在遂寧投資了一個光伏電站,設計方案出來后,就要拿著方案一一跑手續。四川省電力交易中心頒布的《新建發電機組并網服務指南》顯示,在光伏電站調度前期準備工作流程中,企業至少需要跑近50個(次)處室,遞交材料,填寫申請。“所有程序跑下來,順利的話要四五個月。”程風說。雖然國家電網公司已制定和下達地方電力部門多個支持光伏并網的政策,但從執行情況來看并不樂觀。
手續繁瑣并網難,電網接入工作整體落后于項目建設進度,都是困擾光伏電站發展的瓶頸。此次出臺的《通知》,敢啃“硬骨頭”,規范了電網公司的義務。明確提出,集中電網光伏電站項目備案后,電網公司應在規定時限內審核接入系統方案、出具相關意見、安排配套電網建設等。
針對電網公司出于成本考慮拒絕這個光伏電站接入,而又同意另一個接入的情況,四川提出條款約束電網公司行為,電網公司如果拒絕了一個光伏電站,也不得再接入其他電源項目。
難題:配套電網建設不同步探索: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 光伏電站從前期到建設完成,時間周期較短,一般一年時間就可以完成。配套電網按規定應由電網企業建設,但配套送出工程從規劃、申報到建設,程序周期太長,基本上無法與發電項目同期建成并網,光伏企業很難耗得起,只能選擇自己建設。《通知》對此提出,鼓勵社會資本建設送出工程,將有效緩解光伏電站建設與配套電網不同步的問題。
據省能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可以是光伏發電開發企業自建,也可以是其他社會資本來搶灘。國家規定,建設送出工程,距離50公里以內每度電補貼1分錢,50—100公里每度電補貼2分錢,100公里以上每度電補貼3分錢。“能否盈利,決定于社會資本的參與熱情。”該負責人指出,目前建設送出工程的回報主要來源于國家補貼,“資本也會算賬,賬算得過來他就愿意來。”
難題:倒賣“路條”擾亂市場探索:重拳整治不正之風 據媒體報道,一個60兆瓦的光伏發電項目,轉手利潤可達1000萬元—2000萬元。倒賣路條的現象,不僅侵蝕了真正的電站運營商的利潤,也使得真正想要做電站的人拿不到項目,需求和供給兩端無法對接。
此次四川出臺《通知》重拳整治不正之風,列出違規情況,并給出相應處罰。企業一旦出現違規變更股權、倒賣“路條”、批而不建等行為,都將被停止在四川申報項目資格兩年。而針對地方政府的不作為,也出臺了懲罰措施。地方政府未能積極協調導致企業無法順利竣工投產的,第二年指標分配時會酌情減少該地區指標安排。
【鏈接】
不在油水多的地方滑倒 省能源局副局長張紹軍指出,新能源是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內容,光伏發電是把我省建設成國家重要優質清潔能源基地的主要措施之一。根據我省能源結構特點,將形成優先發展水電,科學布局、有序發展新能源,逐步形成水、風、光互補的能源新格局。此次出臺《通知》,正是為進一步加強光伏發電行業管理、規范我省光伏電站建設,為能源結構多元化做準備。《通知》從指標分配到規劃建設,再到驗收,形成閉環管理。不光規范光伏發電企業,也規范電網公司。同時引入第三方專家,讓指標安排更公開、公平、公正。“油水多的地方容易打滑。”張紹軍說,這是一次主動作為。省能源局通過創新,建立公開透明的制度,一切按制度辦事,“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規范行為準則和行業發展,主動接受有關部門、行業、社會以及媒體的監督。《通知》也得到了國家能源局相關處室負責人的指導和稱贊,下一步或將在全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