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在國際市場上的單打獨斗相反,回到國內市場的中國光伏企業,似乎反倒更愿意合作了起來。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 2015/06
前些日子在北京,在前后兩天里,接連就有兩個關于光伏的企業聯盟宣告成立。
而據不完全統計,去年以來,光伏行業內至少已經成立了大大小小十多個聯盟。
與在國際市場上的單打獨斗相反,回到國內市場的中國光伏企業,似乎反倒更愿意合作了起來。
當然,這種非正式的組織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
一方面,可以通過聯盟內部的自我約束,在一定程度上規范市場競爭秩序;另一方面,還可由此簡化市場要素之間的聯接難度,達到資源優化的目的。同時,對于還需更大范圍推廣的光伏應用而言,這或許也是一種更易達成風險與利益一致化的資源整合方式。
再者,在管理層放權讓市場配置資源的大背景下,市場本身也有自我治理的需求。而聯盟,或許還可以在那只看得見的手離場后,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補位。
其好處,可謂多多。
不過,凡事過猶不及。
姑且不論上述預想是否過于理想化,僅僅是數量如此眾多、且又出發點各異的聯盟,業內企業能否承受其擾,或許就是個問題。
何況,聯盟一多,自然“山頭”林立,一旦“山頭”林立,則難免相互拆臺,乃至互相攻訐。其結果,不僅可能會混亂輿論,甚至有可能連業內人也Hold不住。
其實,這已有跡象。在北京成立的那個冠名“中國”字頭的聯盟大會現場,與臺上多位知名企業家盛裝亮相相映成趣的,正是臺下僅有稀稀拉拉數得過來的十幾位觀眾。
能“自娛自樂”到如此旁若無人的境地,對于這些習慣了前呼后擁的行業意見領袖們來說,確實也并非易事。但更不容易的是,一個充滿無限前景的藍海行業,竟然被玩得如此“紅海”。
或許,光伏企業之所以喜歡結盟,除了對市場化的不適應外,其中也還有一種占山為王的“山大王情結”在作怪。
有的聯盟,比如那類動輒就敢代表整個能源業甚至是整個人類未來的,看起來就是一種見著“山頭(話語權)”就搶、甚至不管搶來是否有用的土匪般的蠻橫——就像電影《天下無賊》里那幫打劫的一樣,除了能讓旁觀者瞬間擁有一種莫名的智商優越感外,恐怕是真的“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了。
可是,光伏好歹還是個高科技行業,各位同行,咱能否認真一點,或者稍微優雅一點,不要就那么簡單直接地去羞辱別人的智商和情商,好么?
畢竟,這是一個還需要不斷開放以吸納更多社會資源和優秀人才來共同推進的事業。
作者:吳軍杰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