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實體經濟對宏觀經濟的支撐作用需要重提。與部分行業需要去泡沫化不同,提高流動性是釋放實體經濟活力的關鍵。
全球光伏應用國家從二三個,發展到現在的100多個,充分證明了全球對光伏能源的需求,光伏能源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化產品。隨著各國對發展本國光伏 產業的重視和本土市場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實體經濟對宏觀經濟的支撐作用需要重提。與部分行業需要去泡沫化不同,提高流動性是釋放實體經濟活力的關鍵。
全球光伏應用國家從二三個,發展到現在的100多個,充分證明了全球對光伏能源的需求,光伏能源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化產品。隨著各國對發展本國光伏 產業的重視和本土市場的擴大,中國光伏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從80%下降到40%。同時,中國光伏企業由于經濟危機、雙反、發展過快、投入大等歷史原因,現在普遍受到融資困擾,企業流動性問題突出。
全球光伏市場每年保持30%以上增幅,“一帶一路”戰略實施,讓大家都看到了光伏產業的生命力和機遇。但由于受到流動性制約,許多光伏產品訂單尤其是國際訂單無法履行,有損中國光伏產業的國際形象和聲譽。
光伏產業是我國具備整體打包輸出能力的先進制造業。如果此時再不快速采取靈活政策,精準發力,對有市場、有品牌、有訂單的企業進行定向支持,就有可能被外資趁機抄底或超越,國家將蒙受重大損失,好不容易才取得的優勢被反超,這正是歐美希望看到的。
對光伏產業而言,當前迫切需要加速國家發改委7月28日關于加強定向調控,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的意見落地,引導金融資源加大對光伏重點企業和薄弱環節的定向支持,支持這些企業加快發展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根本目的就是,讓我國不失去全球光伏市場的總占有份額,不讓企業停止技術進步和市場競爭的動力,使我國能夠繼續把握產業領先性和引領性。光伏企業也應積極適應新常態下的新趨勢,在變中求新、求進、求突破,力求實現新的發展。(作者是英利集團董事長)
作者:苗連生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