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出于保護國內多晶硅行業正常競爭和貿易平穩發展的考慮,并進一步封堵我國貿易救濟措施的漏洞,我國商務部發布了“58號文”(《關于暫停太陽能級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的公告》),并給予多晶硅企業加工貿易一年的延緩期。到今年9月,加工貿易手冊將面臨失效,進口多晶硅將不能再通過加工貿易方式開展進出
去年8月,出于保護國內多晶硅行業正常競爭和貿易平穩發展的考慮,并進一步封堵我國貿易救濟措施的漏洞,我國商務部發布了“58號文”(《關于暫停太陽能級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的公告》),并給予多晶硅企業加工貿易一年的延緩期。到今年9月,加工貿易手冊將面臨失效,進口多晶硅將不能再通過加工貿易方式開展進出口業務。
近期,國內一部分上游企業呼吁徹底關停加工貿易;但同時,不少中下游企業則紛紛呼吁繼續延緩加工貿易政策。一邊是中下游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呼吁延續加工貿易;一邊是國外企業通過加工貿易大量出口多晶硅到中國外貿加工企業,加劇了國內多晶硅競爭,面對這樣的兩難局面,加工貿易政策又該如何選擇?
中下游企業擔憂重返“寒冬”
2014年年初,我國商務部發布了對原產于美國、韓國、歐盟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反傾銷/反補貼最終裁定公告,政策發布后,我國加工貿易項下多晶硅進口量激增。為進一步封堵我國貿易救濟措施的漏洞,商務部于2014年8月起暫停受理太陽能級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業務申請,但考慮到下游企業,決定給予加工貿易一年的延緩期,到今年9月,加工貿易進口渠道將被關停。
“禁止多晶硅加工貿易,將使硅片及下游電池組件的成本大幅增加,失去盈利能力,全球競爭優勢被嚴重削弱,打破了國內光伏產業上下游均衡發展的態勢,最終傷害產業整體發展。”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鐘寶申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硅片企業比海外僅有8%—10%的成本優勢。如改用一般貿易方式進口,增加了多晶硅進口關稅、反傾銷及反補貼稅、增值稅及資金占用成本,使得原料采購成本增加10%—60%以上;多晶硅料占硅片成本比重約為45%,最終硅片成本會上升5%—30%以上,我國硅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將消失,而韓國Nexolon以及臺灣綠能、中美晶等海外硅片廠商則可以獲得低成本的多晶硅、強化自身成本競爭力。
與此同時,在成本顯著增加的情況下,單晶硅片行業盈利能力將大幅減弱。目前單晶硅片行業毛利率僅10%—15%,采用一般貿易方式后,很多企業如中環、卡姆丹克、隆基等國內主流單晶硅片廠商將從盈利轉為虧損,或者從虧損陷入巨虧。企業和行業將無法生存,更無法投入研發和設備改造升級。
而在天合光能有限公司高級公關經理劉譯陽看來,禁止多晶硅加工貿易后,下游電池組件企業在國內和海外雙重夾擊下將由扭虧為盈再次面臨虧損。
據了解,多晶硅成本占終端產品組件生產成本20%左右,采用一般貿易方式進口多晶硅,將導致組件生產成本增加1.4%—12.2%。而目前電池組件行業毛利率剛剛有所回升,達到15%左右。
“如果關閉加工貿易,將進一步加大企業成本。”劉譯陽告訴本報記者,2014年中國硅片、電池、組件產能各有50GW以上,能夠存活和生產的僅有30GW左右。目前為止,因經營困難導致關閉的80%為中小企業。如果禁止加工貿易,光伏下游企業對外面臨歐美新一輪雙反,對內則面臨關稅成本增加,在內外交困下,下游企業將進一步失去競爭力,最終導致大量關閉或者轉移產能。
作者:王小霞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
太陽能發電網|www.www-944427.com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