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意外,今年年底中國累計光伏裝機量很有可能超過43GW,從而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應用市場。迅猛增長的裝機規模,讓光伏電站的監控及運維越來越受到業界關注。
“現在光伏電站比拼的是投資和‘路條’,而未來的競爭,一定是在電站運維方面。”在11月5日開幕的中國(無錫)國際新能源大會期間,天合光能副總裁黃龍星對記者說,截至今年上半年,天合光能并網發電的電站規模約為358.5MW,到年底,預計其并網光伏電站總量將達到1GW左右。
電站建設過程中的工程質量層次不齊,讓電站在運行過程中故障頻出,這直接影響其在25年運行時間內的發電效率,并導致投資收益下降。對于地處偏遠位置的不少光伏電站來說,傳統的人工巡檢模式也顯得越來越難以適應市場變化。由于設備數量龐大,人工巡檢光伏電站往往很難發現其存在的隱患。此外,巡檢人力成本也在快速上升,已經占到光伏電站運維成本的約六成。
明年起下調標桿上網電價,意味著光伏電站必須提高發電效率,以保證穩定的投資收益率。
國家發改委10月底公布的電價調整討論方案中提出,2016年全國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在I類資源區的項目將從0.9元/千瓦時下調至0.85元/千瓦時;II類資源區將從0.95元/千瓦時下調至0.92元/千瓦時,并在2017年到2020年逐年遞減,每年遞減幅度為0.03元/千瓦時。
對于手持大量電站資源的企業而言,運維模式的轉變變得更為迫切。半年前,天合光能就開始物色提供光伏電站遠程監控的服務商,去年介入光伏大數據業務的遠景能源最終成為了其合作伙伴,這家以風電起家的公司開發了第三方電站監控軟件阿波羅光伏云平臺。
天合光能副總裁黃龍星介紹稱,公司將把其國內外的光伏電站統一接入阿波羅光伏云平臺,由后者提供電站監控及數據分析服務。通過現場的數據采集及遠程傳輸,電站的發電量等實時運行情況將匯總至后臺終端,并借助數據分析對電站進行診斷,為現場運維人員提供指導。
不過一位國內光伏企業的高管提醒說,對于提供光伏電站遠程監控業務的平臺,行業還存在著數據采集與傳輸方面問題。即使在本地所采集的數據準確,電站的通信狀況也會制約其傳輸的精度,導致后臺匯總的數據準確度不足,影響到電站的監控質量。
在與天合光能合作前,遠景能源已經獲得了總計1.3GW光伏電站的接入量,其中70%為大型地面電站。遠景能源戰略新業務執行副總經理高明透露,除了數據采集器等硬件成本,阿波羅光伏云平臺并不對接入的光伏電站擁有者額外收費,而該業務的盈利模式為,通過后期向電站投資者提供光伏電站評級服務促成電站交易等方式實現。
其競爭對手暉保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也有著同樣的戰略選擇。在此次國際新能源大會期間,該公司技術應用總監魏麗東介紹稱,暉保智能的監控平臺已經接入了6GW的光伏電站規模,并且正在進行對電站資產風險評估等級的業務。他告訴記者,與遠景能源相比,兩者在業務模式上有著相似性,未來的競爭結果將取決于大數據分析等能力。
在拓展電站評級服務外,借助已有的監控數據,將業務重心轉向第三方光伏電站運維服務,成為了行業內的另一種選擇。
今年8月,木聯能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對第三方光伏電站運維公司廣東恒通70%股權的入股,該公司目前有接近7GW的光伏電站數據接入量。
“木聯能也在操作光伏電站的評級服務,但目前金融業務的成熟還需要時間。”木聯能總經理李偉宏表示,國內規模龐大的存量電站,讓第三方運維服務擁有相當的市場空間。
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常務理事吳達成的預測,以年底并網光伏電站43GW的總裝機量計算,每年涉及電站維護、維修和光伏組件清洗的費用將超過16億元,而隨著光伏電站保有量增長,以及運行狀態進入中后期的電站數量增多,運維市場的規模還會持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