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漫漫“寒冬”,中國很多光伏企業經歷了一段“大浪淘沙”的時期,活下來的企業正在慢慢復蘇。
作者:王存福
來源: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成本持續降低 行業迎來陽春
經歷漫漫“寒冬”,中國很多光伏企業經歷了一段“大浪淘沙”的時期,活下來的企業正在慢慢復蘇。目前,階段性的產能過剩還有沒有“后遺癥”?企業如何創新才能永立潮頭?光伏產業的未來前景如何?此間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上,與會光伏企業對此進行了爭鋒。
優質產能仍供不應求 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伴隨光伏產能過剩引發惡性價格戰、歐洲債務危機使市場增速下降以及歐美“雙反”關稅導致的市場不確定性,中國光伏行業“一夜入冬”,這場危機深刻改變了中國光伏產業的格局。
對于活下來的企業而言,當前產能是不是還存在過剩?這個問題一經拋出,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高紀凡就給出了他的看法,“這個問題要區別看待”。
在高紀凡看來,供給側改革實際上是兩個方面,一是去掉一些低效、低水平的產能,二是能夠創造或者提供一些能夠更高、更好滿足客戶需求的產能,而后者才是根本。
高紀凡認為,目前整個市場需求還處在平均每年增長15%左右的通道中,在未來五年內,雖然組件的產能可能有80G瓦左右,但是太陽能電池、硅片產能實際上也是60G瓦到70G瓦,一些高效電池等高質量產品產能大概只占到50%,這意味著一些高性能產品實際上處在一個供不應求的狀態。
與會嘉賓認為,高質量、高水平的產品未來還將持續旺盛的需求,但一些低端的產品可能逐步被淘汰,未來這將是常態,未來五年中國市場可能會處在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階段。
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表示,在任何階段,適當供大于求有利于行業發展,否則客戶會沒有挑選的余地。“說產能過剩,但需求真正釋放出來嗎,我覺得還沒有,各個國家提出的可再生能源比例目標還遠沒達到。”錢晶表示,在供給方面,國家需要一些產業引導、標準規范,技術升級要求扶持優質產能、淘汰劣質產能。
企業持續創新求生存 光伏企業經歷的“寒冬”給行業帶來了一些“陰霾”,在一定程度上迫使行業進行創新。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在創新驅動下快速發展,成為能夠同步參與國際競爭并取得一定競爭優勢的產業。骨干光伏企業通過技術進步,掌握和儲備了多項光伏行業領先技術,在不斷提升光伏電池轉換效率的同時降低成本,在國際市場上建立起領先優勢。
光伏企業英利集團此前透露,依托“光伏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能源光伏技術重點實驗室”等四大國家級研發平臺承擔了大量國家科技計劃項目,提高了光伏電池效率、降低了光伏發電成本,并通過開展“雙創”活動提升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申請專利超過2000項,位居光伏行業首位。
據了解,截至2015年年底,英利申請PCT國際專利13項,中國專利2006項,《一種太陽能電池柵線電極及太陽能電池片》等1512項專利獲授權,同行業中排名第一。主編和參編國際、國家及行業標準72項,承擔國家973項目《高效晶體硅太陽電池技術關鍵問題的研究》、863項目《效率20%以上新型電極結構晶體硅太陽電池產業化成套關鍵技術及示范生產線》等國家級科技項目23項,省市科技項目108項。
依托完整的立體創新體系,英利創造了一批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熊貓”雙面電池效率達到了21.5%,發電量比常規組件高出30%;新硅烷法多晶硅技術打破了國外電子級高純硅的技術壟斷;高效率長壽命磁懸浮飛輪儲能技術占領國際前沿,填補了我國該項技術領域的空白。在英利還涌現出“趙華利”式功率測試連接器等5500多項一線員工的草根創新成果,在2012年和2013年英利技術創新博覽會上,80%的創新成果出自一線員工之手,每年能產生40多億元的經濟效益。
作者:王存福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