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殼牌的第三期研究課題——《全球能源轉型與中國能源革命戰略研究》是國家主席習近平2015年訪問英國時的成果之一,今年7月,課題的首次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權威機構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圍繞全球能源轉型與中國能源革命戰略展開充分討論,持續兩天半的會議,透露出來的一些信息或將為未來中國的能源政策提供決策參考。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對會議中的一些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整理,敬請讀者關注。
原標題:構建多層次的能源改革體系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張一鳴
中國政府正在大力推進一場能源革命,這場革命發生在全球能源加快向綠色低碳轉型的大背景下。政府主管部門認為,雖然短時間內中國能源需求增速放緩,但考慮到城鎮化進程、較低的人均能源占有率以及能源基礎設施還有較大發展空間等方面,中國長期的能源需求依然增速可觀。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殼牌的第三期研究課題——《全球能源轉型與中國能源革命戰略研究》的研討會上,來自殼牌的專家們認為,保持經濟發展與降低能耗,與實現能源的綠色轉型并不矛盾,中國可以借鑒國外成熟經驗,加快能源產業轉型升級的進程,大力降低煤炭比例,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電能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
但要推進在中國能源產業的轉型發展,將遭遇諸多現實問題,需要通過不斷推進能源產業革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的研究人員認為,中國已經進入了工業化后期階段,隨著人均GDP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費增長將會呈現逐步趨緩的態勢,中國目前已處于這個轉折點上,要通過能源產業供給側、需求側、技術、體制機制的革命,深化國際合作實現。
消費結構由量轉向質
2014年6月13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聚焦能源安全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動能源消費、能源供給、能源技術和能源體制四方面的革命,并加強國際合作,能源革命上升到國家戰略。在此之前的2000年到2013年之間,中國的一次能源的消費總量增加了160%。
中國的能源革命發生在全球能源轉型的背景下,在《全球能源轉型與中國能源革命戰略研究》研討會上,研究人員認為,如何既保持經濟增長又降低能源消耗,將考驗相關各方,需要加快各方面的改革進程。
“十二五”期間,中國能源消費強度下降超過18%,碳排放強度下降超過20%。
國際能源署的彭旦文表示,OECD(經合組織)的國家,美國、日本等對能源需求減緩,而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亞洲國家將是全球能源需求增長的重要推動力,所以中國等亞洲國家對全球能源的整體市場和狀況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最近幾年,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服務業占比上升,重工業增速下降,對能源需求增速減緩;而能效的提高,節能減排進程加快,能源需求增速顯現放緩態勢。
國際上,人均年GDP達到10000-15000美元時,對能源的需求就會出現轉折點,中國正處在這個過程當中,其中以北京、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已率先進入轉折期。
殼牌集團MartinHaigh指出,中國能源需求曾經由工業主導,未來交通和建筑業的占比將逐漸提高,而與工業相比,這兩個行業對能源質量要求會更高一些,將帶來能源質的提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許召元表示,中國能源消費側的革命要關注三方面,包括如何加速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的降低,使能源強度下降得更快一點;如何使經濟增長速度下降過程當中能源使用更加清潔;如何在下降過程當中尋找能源領域發展的新機遇和增長點。
雖然短期內中國能源需求放緩,但如果長期看,受到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加速、居民平均用能水平比較低、能源基礎設施覆蓋面提升空間較大、新能源新產業新業態、技術和模式的加速發展,未來能源消費增速依然可觀。
作者:張一鳴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