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一家光伏企業近日披露“巨資”擴產計劃,擬投資50多億元用于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全產業鏈布局,此舉可謂斥巨資“豪賭”今年光伏市場。
然而,光伏企業去年下半年“一窩蜂”擴產以及國際光伏需求下降的雙重壓力使今年光伏市場面臨“拐點”,在專家看來,企業選擇此時進場豪賭難言是明智的選擇。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光伏市場的超預期火爆局面引發眾多企業扎堆上馬光伏產品項目,不僅無錫尚德、晶澳、阿特斯等市場原有的光伏企業加大力度擴產,連許多非光伏企業也“迎光而上”。例如,恒星科技、特變電工、錢江生化等公司此前先后披露太陽能硅片建設項目,而航天機電等公司則披露了太陽能電池組件項目。
就在企業難拒光伏業利潤爭先恐后進場之際,產能過剩的陰影已開始籠罩全產業鏈。據了解,文中所述光伏企業擬投資的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產業鏈具體覆蓋多晶硅、硅片、電池片及電池組件等,其中用于電池片及電池組件的投資額度最高。而在分析人士看來,光伏產業鏈下游的產能過剩壓力也最為明顯。
分析人士預計,今年國內硅片擴產量將達到13GW;而太陽能電池產能有望達到35G,但全年全球太陽能電池需求量不會超過20G,也就是說,如果國內產能全部實現則可能會出現50%過剩。
根據Solarbuzz數據,2011年企業有更多的擴產計劃以及出貨增長計劃,除非全球重要市場有更好的刺激性政策來保持明年市場的強勁增長,否則,光伏產品價格將受到明顯拖累。
與此同時,今年光伏市場的增速卻可能出現下降,去年年光伏市場翻番可能透支了今年的行情。研究報告顯示,2011年全球光伏市場20.4GW的裝機容量和上年相比,增速下降了25%。這是由于在德國和捷克的政策出現了變化,這將會在2011年初開始對市場產生影響。
如此一來,對于國內光伏企業而言,透過眼前高回報率的市場表象,理性分析市場環境,謹慎擴產顯得尤為重要。
考慮到今年光伏市場可能暗存變局,對于企業而言,如果準備投建或擴建光伏項目,至少要有三大法寶在手:一是有資本應對價格下跌;二是有門路搞定訂單;三是有能力應對行業整合。
在業內人士看來,今年光伏產品價格進一步下降已經成為共識,擬投產項目的企業必須做好壓縮成本的準備來應對價格下跌風險;國外市場增速下降將導致訂單稀缺,擁有比較穩定的訂單來源對企業而言可能是生存命脈;同時,市場增速下降將直接導致行業整合壓力增大,實力較小或作坊式的光伏產品生產商將面臨很大的經營壓力。總體而言,只有擁有這三大法寶,才能夠在今年光伏市場更加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不妨多一份冷靜,觀望之后再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