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來,在新能源發電領域,風電與光伏發電是兩朵最美的“花”。與風電的快速成長一樣,伴隨著技術進步,光伏產業基本保持了高達50%的成長,全球太陽能電池產量也由2002年的53萬千瓦猛增至2009年的1500萬千瓦。中國光伏產業在全球光伏產業的占比也逐年提高,2010年美國光伏協會的報告顯示,在2009年全球晶硅電池的產量中,中國大陸占47%、中國臺灣占12%?傮w看,光伏產業發展遠期前景樂觀。
光伏產業發展速度仍將較快
受減排壓力影響,近年來全球多個國家都提出了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因此,包括太陽能、風能以及生物質能在內的各種可再生能源均可實現快速發展。
相比其他能源方式,太陽能最大的優勢是來源豐富,覆蓋區域廣泛,利于就地開發利用。而目前的劣勢是在發電成本上,太陽能尚不具經濟性。目前,太陽能的發電成本是風電的2倍,火電的3倍。但隨著發電成本的逐年下降,太陽能的優勢將越來越快地發揮出來。
從產業的全球規劃來看,光伏產業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速,產業發展前景樂觀。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制定了本國到2020年的光伏發展路線,到2020年,歐洲國家的光伏裝機容量將達4億千瓦,美國光伏裝機容量將達3億千瓦,中國的裝機容量也將達2000萬千瓦,近二十年內將保持高速度增長。
產業景氣度受經濟周期影響較大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自2008年第一季度以來,全球第一光伏需求大國德國削減了光伏的需求,無論是多晶硅價格還是硅片、組件的價格都從高點一路滑落,多晶硅價格已由2008年年初的350美元/千克下降到目前50~55美元/千克左右。
受需求在外的影響,國外政府的補貼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光伏的發展狀況。在行業遭遇金融危機重創后,西班牙政府又大幅削減對光伏的財政補貼,隨后,德國將光伏并網的補貼裁減15%,與此同時,法國能源部也將屋頂太陽能電力收購補助費率下降24%。這些都使光伏產業的發展雪上加霜。市場嚴重萎縮,使得產業鏈上各主要產品的價格大幅下降,部分產品降價幅度超過100%,庫存跌價,毛利被快速壓縮。
進入2010年第二季度后,受趕搭德國市場高額補貼末班車的影響,光伏市場迅速擴大,多晶硅價格再次出現凌厲漲勢,大大緩解了光伏企業的經營壓力,光伏產業的發展迎來了新的空間。
產業正經歷政策指引向市場轉變的陣痛
作為近年來成長性最高的行業之一,光伏行業已經被列為新興產業振興計劃之列,未來發展前景廣闊,但產業的發展正經歷由國家的政策補貼逐漸向市場化競爭的過渡階段。
由于我國光伏產業啟動較晚,目前政策驅動仍然是行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根據全球光伏巨頭尚德電力的實測情況,該公司多晶硅組件光電轉換率已提高到了16.53%,但依然難以拉低高昂的上網電價。雖然我國政府相繼出臺了“光電建筑一體化”、“金太陽工程”等一系列扶持光伏產業發展的政策,但隨著國外一些國家逐步削減對太陽能發電的補貼以及國內對光伏發電業尤為重要的“上網電價法”遲遲未能出臺,毛利率不超過兩成的太陽能企業一直未能突破發展瓶頸。
從當前的情況看,由于光伏產業占整個能源產業的比重微乎其微,很難形成對經濟的強力拉動,因此各國對光伏產業的發展支持多停留在試點補貼的層面,過大的補貼力度也往往超出政府的財力范圍。另外,光伏技術進步的速度迅猛,光伏發電的成本下降很快,已從三年前的4元/千瓦時下降到現在的1元/千瓦時左右,這也促使決策層愿意更多采用“一事一議”的方法盡量延后全面補貼的時間。
隨著各國光伏補貼逐漸降低,光伏制造的成本壓力開始出現,太陽能也將從一個政府補貼驅動的產業變為一個自身獨立發展、經濟驅動的產業。在此階段,將呈現規模制勝的競爭格局,特別是由工信部、國家發改委和環境保護部聯合制定的《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多晶硅企業在生產規模、能耗和資源回收方面的門檻將顯著提高。在生產規模方面,要求太陽能級多晶硅項目每期規模大于3000噸/年,半導體級多晶硅項目規模大于1000噸/年。還原尾氣中,四氯化硅、氯化氫、氫氣回收利用率分別不低于98.5%、99%、99%。受此影響,光伏產業的發展將迎來整合的浪潮,一些較小的、技術水平較低的多晶硅產能將被淘汰,具有成本和技術優勢的產能將在市場上站得更穩,行業格局上可能會更加向寡頭壟斷靠近。
□鏈接
光伏發電及設備
太陽能發電分為光熱發電和光伏發電。通常說的太陽能發電指的是太陽能光伏發電。光伏發電是利用半導體界面的光生伏特效應而將光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一種技術。這種技術的關鍵元件是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經過串聯后進行封裝保護,可形成大面積的太陽電池組件,再配合上功率控制器等部件就形成了光伏發電裝置。
理論上講,光伏發電技術可以用于任何需要電源的場合,上至航天器,下至家用電源,大到兆瓦級電站,小到玩具,光伏電源無處不在。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最基本元件是太陽能電池(片),有單晶硅、多晶硅、非晶硅和薄膜電池等。其中,單晶和多晶電池用量最大,非晶電池用于一些小系統和計算器輔助電源等。中國國產晶體硅電池效率在10%至13%左右,國際上同類產品效率約為12%至14%。由一個或多個太陽能電池片組成的太陽能電池板稱為光伏組件。
光伏發電系統由太陽能電池方陣、蓄電池組、充放電控制器、逆變器、交流配電柜、太陽跟蹤控制系統等設備組成。
鏈接:多晶硅標準出臺 推動行業整合
1月24日,工信部正式發布《多晶硅行業準入標準》,對多晶硅生產的選址、能耗、環保、規模做出明確規定和限制。該標準針對國內低端多晶硅項目污染嚴重的情況,給行業設置了相當高的門檻,多晶硅行業整合在即。
行業準入門檻升高
準入標準要求,新建太陽能多晶硅項目每期規模大于3000噸/年,占地面積小于6公頃,新建和改擴建項目投資中最低資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自然保護區、水源區、居民區等環境要求高的區域1000米內不得新建多晶硅企業。
業內人士認為,上述要求是比較嚴格的。例如,按80萬/噸的投資成本估算,每期3000噸/年的產能限制,意味著企業初始投資規模在25億元。加上項目投資中最低資本金比例不得小于30%, 那么初期投資規模將達到30億元以上,這已經是一個多數企業都難以達到的數字了。再加上銀行收緊對多晶硅項目的貸款,依靠銀行融資來投資多晶硅項目的道路也被堵死。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準入標準要求比較高,國內很多企業都達不到,面臨的困難不少。他表示,除了資金上的限制,技術上的相對落后也是一大瓶頸。據了解,國外企業在多晶硅提純技術上實行技術封鎖,很多企業的提純技術都不是最先進的。
多晶硅行業投資大、產出慢,并且今后兩年可能面臨較大價格競爭和整合壓力,這要求經營企業有較強的資金實力和風險承受能力。可以預見,隨著行業準入門檻的提高,新的多晶硅項目將大大減少,原有的部分中小型多晶硅企業也將面臨更艱難的經營環境。而這些,在客觀上可以提高多晶硅質量,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利于我國光伏行業的長遠發展。
多晶硅巨頭將受益
業內的普遍聲音是,準入標準將引發多晶硅行業的大洗牌,小型企業被淘汰,已成規模的大廠將會從中受益。
據中投顧問調查,目前國內的多晶硅廠商中80%都是小企業,生產規模普遍在幾百噸左右,這些企業在規模上、能耗上大多達不到要求。
另一方面,光伏市場需求卻不會減少。雖然德國已經確定繼續削減光伏補貼,但業界預計,整個歐洲光伏市場仍將同比有一定增長。
與此同時,北美、亞洲等地區市場已經啟動,市場容量增速快,北美地區2010年新增安裝量就達100萬千瓦,國內企業占據了20%以上的市場份額。日本市場相對封閉,但增長較快,國內企業同樣擁有一定的機會。例如,尚德電力就是在日本占有最高市場份額的外國企業。2011年,包括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太陽能扶持政策仍將延續,市場發展勢頭不會減弱。
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被淘汰后,其市場份額將被大企業瓜分。長城證券分析師周濤表示,強者更強、弱者出局,行業格局上可能會更加向寡頭壟斷靠近。
事實上,從此前一段時間的多晶硅企業發展情況看,大型生產商似乎都在為瓜分市場進行準備。一段時間以來,尚德電力、晶澳等多晶硅巨頭都在擴大產能。到2011年年中或年底,尚德電力、晶澳、天合光能、英利等企業產能都將超過150萬千瓦。中節能、國電集團、東方電氣等擁有強大資金支持的企業也高調進軍多晶硅市場。
中投顧問首席能源分析師姜謙預計,準入標準最終會讓我國形成10家左右多晶硅生產商。這些企業將充分發揮規模優勢,降低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