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國家能源局發布了《2016年風電并網運行情況》,全年“棄風”電量497億千瓦時,超過三峽全年發電量的一半,全國平均“棄風”率達到17%,甘肅、新疆、吉林等地“棄風”率高達43%、38%和30%,今年一季度全國“棄風”電量135億千瓦時,全國平均“棄風”率16%,業內震驚,業外驚詫。其實嚴重“
2017年1月,國家能源局發布了《2016年風電并網運行情況》,全年“棄風”電量497億千瓦時,超過三峽全年發電量的一半,全國平均“棄風”率達到17%,甘肅、新疆、吉林等地“棄風”率高達43%、38%和30%,今年一季度全國“棄風”電量135億千瓦時,全國平均“棄風”率16%,業內震驚,業外驚詫。其實嚴重“棄風”并非偶發事件,2011年全國“棄風”電量就已達到123億千瓦時,“棄風”率約為16%,此后愈演愈烈,“棄風”成為能源和電力行業的心腹之疾。7年間,全國累計“棄風”電量達到1500億千瓦時,直接經濟損失800億元以上。國外雖然也偶有“棄風”,但如此大面積、長時間的嚴重“棄風”,卻只唯我獨此一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明確提出“國家實行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自2010年4月1日施行至今已7年,這期間我們并非沒有努力,各方對“棄風”問題密集調研,諸多機構發布研究報告,解決“棄風”問題的建議屢見于兩會提案之中,能源主管部門每年都出臺相關政策文件。但很遺憾,這些調研、報告、建議和政策收效甚微。更讓人難堪的是,“棄風”未平,“棄光”又起。2016年僅西北地區“棄光”電量就達70億千瓦時,平均“棄光”率近20%,新疆、甘肅“棄光”率高達32%、30%,2017年一季度“棄光”電量27億千瓦時,全國平均“棄光”率達到13%。我們不禁要問,“棄風棄光”緣何成為“不治之癥”?癥結究竟何在?新能源消納難題該當如何破解?
“棄風棄光”根源在于體制機制
縱觀各類研究報告和建議,“棄風棄光”原因分析主要集中在電源、電網、負荷等三個系統要素上。電源方面,目前風力和光伏裝機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區(東北、西北、華北),占全國的比重為77%和68%,且以大規模集中開發為主。“三北”地區電源結構以煤電為主,燃煤熱電機組比重高達56%,采暖期供熱機組“以熱定電”運行,導致系統調峰能力嚴重不足,不能適應大規模風力和光伏發電消納要求。
電網方面,“三北”地區大部分跨省跨區輸電通道立足外送煤電,輸電通道以及聯網通道的調峰互濟能力并未充分發揮,對風力和光伏發電跨省跨區消納的實際作用十分有限。負荷方面,電力需求側管理成效不明顯,峰谷差進一步加大影響了風力和光伏發電的消納。上述原因委實存在,但為何多年無法解決,產生了“抗藥性”?進一步剖析內因不難發現,體制機制才是導致“棄風棄光”的根本原因。
長期以來,我國電力管理運行以執行“計劃”為主。電廠、跨省跨區通道實行計劃電量,調度部門通過具體運行安排實現計劃目標即可。具體調度方式是充分“計劃”的,通過提前安排電廠發電曲線、輸電通道送電曲線等,實現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即使是收益也是被“計劃”的,各類電源上網電價通過成本加合理收益率確定,由電網企業統購統銷。在嚴密的統一計劃安排下,大家原本相安無事,各得其所。但是風力和光伏發電出現后,規矩變了,這倆新成員姿勢不定,走位飄忽,何時能發電、能發多少電完全看天吃飯,無法被“計劃”,并且這倆新成員還自帶光環,優先級高人一等。這讓當前按“計劃”安排的運行機制感到極大不適應,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只是現有電力體制不適應不可計劃“新物種”的外部反映。
當前我國北方地區飽受霧霾困擾,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已成社會共識,電力行業積極相應,為充分消納風力和光伏發電鋪路搭橋,例如:煤電、水電等常規電源按照自身設計能力隨時接受統一調度,為風力和光伏發電讓路;電網企業面臨政府監管和社會輿論巨大壓力,也已盡量減少“棄風棄光”電量;能源主管部門更是三令五申,為“棄風棄光”問題操碎了心。可以說,相關單位已盡了本分,但仍有很大潛力沒有發揮出來,原因就是欠缺能夠充分挖掘各方主觀積極性的體制機制。比如對于煤電企業,近年來利用小時數不斷走低,企業經營已十分困難,若實施靈活性改造,既需要增加投資、又有可能影響自身發電量,何苦要主動革自己的命?比如對于電網企業,收購風力和光伏發電的價格與煤電相同(不含補貼),若突破常規調度方式接收風力和光伏發電,安全風險有所增加,卻沒有額外收益,何來主觀積極性?比如對于某些地方政府,省內煤電比省外風力和光伏發電價格更低,而且多用省內煤電還可增加當地財政收入,為何要接收省外風力和光伏發電?比如對于用戶,用電價格與風大風小、晴天陰天完全無關,而且不掌握相關信息,如何積極使用風力和光伏發電?凡此種種都在警示我們,是時候大力推進電力體制機制改革了!
可喜的是,國家已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9號),國家能源主管部門已在電力體制機制改革上發力,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文件,相信在體制機制的激勵下很多問題會迎刃而解。
作者:徐小東 陳錚 徐英新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
太陽能發電網|www.www-944427.com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