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突然而至,卻在意料之中。
多年“硬扛”,數次被“警告”,中國光伏行業曾經的“老大”——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代碼:YGE,以下簡稱“英利”)最終不得不從美國資本市場黯然退場。
6月30日,就在以“嚴控規模、降低補貼”為要旨的光伏“5·31”新政落錘一個月后,英利因其價值暴跌而從紐交所摘牌。紐交所方面表示,根據紐交所上市公司手冊第802.01B節規定,英利已不能滿足紐交所有關持續上市的標準。英利回復紐交所,將不會對退市決定提出申訴。因此,紐交所暫停該公司股票交易的決定立即生效。退市當天,英利市值約2599.4萬美元,股價1.43美元/股。
對于一家產能仍處于光伏第一梯隊的巨頭而言,資本市場的上述極低估值似乎“不可思議”,但從過往的市場行為與企業戰略布局來看,英利退市的“宿命”早已種下,今日的危局也在意料之中。而今最大的疑問是,“5·31”新政后,這家老牌的光伏企業是否尚有重生與復興的空間?
特立獨行
無論從成立時間還是產業貢獻來講,英利曾獲得“老大哥”的名號都可謂名副其實。
這家企業成立于1987年,創始人是河北保定人苗連生,他軍旅出身,13歲參軍,28歲退伍,兩次赴越南參戰。長達十五年的軍旅生涯也讓“老苗”練就了軍人的行事作風和管理風格。
1999年,英利承擔了我國第一個3兆瓦多晶硅太陽能(3.340, -0.06, -1.76%)電池及應用系統示范項目,打響了“英利”的名號。2007年6月,英利在美國紐交所上市,成為第四家在紐交所上市融資的中國光伏企業,彼時可謂“風光一時無兩”。也就在這一年之后,英利和“老苗”的市場行為、戰略選擇,甚至對外的品牌推廣都愈發顯得“特立獨行”起來。
特別是從2009年甘肅敦煌20兆瓦光伏電站招標開始,英利以0.69元超低價(行業成本價為每千瓦時2元)競標獲得項目開始,在光伏行業內“想不吸引眼球都不行了”。英利以激烈的價格戰迅速擴大規模,截至2012年,其組件出貨量達到2.2吉瓦,登上全球第一的交椅。2013年,英利出貨量增長40%達到3.2吉瓦,連續兩年蟬聯第一,市場份額也由7.4%攀升到10%左右,號稱全球每10塊光伏面板就有1塊產自英利。
突飛猛進的擴張背后,行業內的質疑也開始如影隨形。在很長時間里,英利被一些業內人士、特別是競爭對手視為“瞎搞”、“搗亂”;從眾所周知的“6毛9”投標事件,英利獲得“價格屠夫”的稱號(英利管理層婉轉稱“價格殺手”)。以上億美元級別高調贊助2010年南非世界杯和2014年巴西世界杯,大搞“足球公關”,被質疑是“亂燒錢”。
對于質疑,英利依然故我。2012年后,歐美先后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雙反調查,在美上市的光伏企業開始全面虧損,國內多數光伏企業減產、裁員,甚至部分企業就此倒下,而英利卻選擇逆勢擴張。
2013年中期,也就是歐美對中國光伏產業發起“雙反”的第二年,行業陷入“至暗時刻”的當口,英利喊出“要用5年時間建成13吉瓦?15吉瓦光伏電站,三年時間內做到國內光伏電站建設前兩名”。英利由此成為國內大力部署“垂直整合”戰略的第一批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