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中國首富,還是地方首富,他們的沉浮折射出這個時代的激蕩本色。
文 / 嚴凱
站在六十年一輪回農歷己亥年的時間節點上,李河君仍在織夢。
1月26日,這位漢能創始人一如過往。他站在巨大的屏幕前,向外界拋出一個既玄奧又寫實的全新概念——“天地同力,萬物發電”。
李河君早已習慣并享受這樣的場合。
在臺上,這位廣受質疑的光伏大佬總是西裝革履,充滿自信,經年累月地粉飾著漢能的未來。
幾乎在同期,另一位光伏大佬靳保芳所期盼的回A之路取得新的進展。
自去年7月17日宣布從美國納斯達克退市后,晶澳太陽能很快找到借殼對象,在光伏中概股回A大潮中,屹立潮頭。
李河君飾夢十天后,施正榮公開拜年。自六年前被趕下尚德董事長寶座后,他曾暴瘦15斤,之后獨居澳洲數月,過上“買菜、做飯、洗衣服”的常人生活。
此次以上邁新能源董事長的身份重新出現在公眾視野,這位自稱是技術型企業家的“光伏教父”或許正在努力重拾舊日輝煌。
與施正榮齊名的另一位光伏元老苗連生已逃離大眾視野兩年多。
2016年7月退休后,這位曾用0.69元低價攪動整個光伏行業的“價格殺手”隱退在英利總部廠區深處的一棟小樓里,開啟退休生活。
比苗連生年輕九歲的彭小峰則年關難過。
去年8月,他因大量債務未清償而被批捕,只能遠遁美國。2012年淡出一手創辦的賽維LDK后,他的事業再難有起色。
他曾在微博上自勵:“有時候離開,并不意味著結束。”但對這位長著一張娃娃臉的落魄富豪而言,這一次離開,或許真的意味著結束。
最風光者當屬朱共山。憑借精準的行業判斷,嫻熟的資本運作,這位“民營電王”坐擁三家上市公司,在不久的將來,即將迎來第四家。
但在當前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下,“協鑫系”因負債高企仍如履薄冰。
這六位光伏大佬有著一個共同的頭銜——首富。
不論是中國首富,還是地方首富,他們的沉浮折射出這個時代的激蕩本色。六位首富本無交集,卻因光伏聚首,并由此上演一出出精彩故事。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他們的故事仍在繼續。
草根往事
在這六位首富中,除了施正榮系科班出身,師從“太陽能之父”馬丁·格林,其他五位的學歷背景并不光鮮。
但底層的摸爬滾打,淬煉出他們鋼鐵般的意志力。
新中國成立三年后,靳保芳出生在河北寧晉縣一個農民家庭。現年67歲的邢臺首富是其中最年長、最低調的富豪。他所執掌的晶龍集團,也最為穩健。
這或許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由于家貧,在年僅18歲時,靳保芳曾在當地一家服務公司工作,當過服務員、廚師。凡是他人不愿干的活,他都愿意干。
“我曾經一天蒸過2250個饅頭,當時沒有機器全憑兩只手,也曾烙過450斤面的大餅。”靳保芳說。
當靳保芳在家鄉蒸饅頭烙餅時,抗美援越已接近尾聲。年輕四歲的苗連生曾到過越南前線。他13歲參軍,有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涯。
1979年,當他再次踏上這片土地時,已是對越自衛反擊戰。兩年后,這位曾立志當將軍的老兵從部隊轉業。
此時,從中國南方掀起的改革開放大潮蔓延至全國。
從1978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這股浪潮造就王石、柳傳志、魯冠球等人。他們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鐫刻上自己名字,“84派”成為中國最早一批企業家。
在河北保定市,當地曾經的文化和商業中心裕華路開始變得繁華起來,各種私營商店紛紛入駐。
這一幕讓這位從部隊轉業回到家鄉的年輕人不再迷茫。他殺入商海,從此如魚得水。
六年后的1987年1月15日,裕華路深夜的燈光,照亮了一家掛著“英利化妝品經銷部”的商店。
苗連生從部隊轉業的這一年,23歲的朱共山從南京電力專科學校(現南京工程學院)畢業,他主修的是電氣自動化。
畢業后,和當時大多數大學生一樣,朱共山進入體制內工作。待到下海經商前,他已是江蘇鹽城輕工局自動化成套設備廠廠長。
施正榮比朱共山晚兩年畢業。從長春理工大學(原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光學儀器專業畢業后,他并未急于投入職場,而是選擇繼續深造。
他出生于1963年,家鄉位于江蘇揚中一個名叫“太平”的小村莊,但由于剛剛經歷三年自然災害,太平村變得并不太平。
這年2月10日,一位陳姓農婦生了一對雙胞胎。同時,鄰舍施家因生了個死胎,全家籠罩在一片愁云之中。
由于陳家已有一兒一女,無力再撫養兩個小孩,于是決定將雙胞胎中的弟弟,過繼給施家,取名施正榮。
這樣的境遇讓他從小要強,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他也成為光伏行業內用知識改變命運的典型代表。
施正榮于1986年考取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并在兩年后留學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師從馬丁·格林。
當施正榮在南半球開始努力鉆研薄膜太陽能發電技術時,日后一手締造薄膜帝國的李河君剛從北京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
據他本人所述,他畢業后從大學老師手中借了5萬元,通過在中關村賣電子產品、玩具等,很快和合作伙伴積累了數千萬元的資本。
朱共山決定下海的那年,年僅15歲的彭小峰中考考取全縣第一名,原本有望進入當地重點高中繼續深造。但由于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選讀中專,進入江西外貿職業學院學習。
不過,命運很快為彭小峰打開另一扇窗。在校期間,他學習刻苦,掌握了流利的英語,同時自學日語和德語。
時間來到上世紀90年代,首富們的命運即將因時代的巨變悄然發生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