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將出臺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太陽能熱發電目標擬定為2015年裝機達100萬千瓦,到2020年裝機達300萬千瓦。未來5年將在全國光照條件好、可利用土地面積廣、具備水資源條件的地區開展太陽能熱發電項目的示范,“十二五”將通過這些試點地區項目帶動產業發展,到2020年開始實現規模化商業應用。
在我國,光熱發電產業如同溫室中的幼苗,在剛剛開始了它成長的第一步,初期投資成本高,資金回報周期長,后期的運營維護都對技術和管理要求很高,這就大大提高了行業準入門檻,業內普遍認為,目前階段光伏的優勢大于光熱。也有專家分析,光伏適用于小型的、分布式的發電,甚至可以安裝在屋頂。而光熱應用于大型電站,成本相對較低,裝機容量越大,發電成本越低,有利于實現規模化。由此可見,太陽能利用的產業鏈將更為復雜和多元化,要想良性發展,面臨的挑戰也將更多。
但是,太陽能光熱發電以其與現有電網匹配性好、連續穩定發電和調峰發電能力強備受業界推崇。針對“光熱發電要想成為主流的可能性不大”的斷言,姚志豪則持不同觀點,“光熱發電五年內占據太陽能發電半壁江山的可能性很大。光熱發電產業起點更高,不會重蹈光伏產業覆轍!
當然,太陽能熱發電要成為主導能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要盡快公布新能源振興規劃;其次,要盡早出臺太陽能光熱電價政策;最后,要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可持續發展的太陽能發電產業體系。
今年6月,發改委頒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正式實施,在指導目錄鼓勵類新增的新能源門類中,太陽能光熱發電被放在突出位置。專家預測,未來光熱發電容量將大大超過光伏,并有可能取代常規能源而廣為使用。
低碳經濟與新能源革命的到來,光熱發電極有可能成為我國未來份額最大的主導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