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國內光熱發電產業發展由于缺乏政策扶持和企業的有效商業實踐,市場幾乎空白,這也導致目前光熱發電的每度電成本為。元左右,高于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形式但眾多業內專家指出,與常規化石能源在熱力發電上原理相同,電能質量優良,可直接無障礙并網同時,可儲能可調峰,實現連續發電。更為重要的是,光熱發電在熱發電環節與火電相同,更適合建大型電站項目,可通過規模效應實現成本迅速下降。
根據國際能源署預測,到年全球累計裝機將達,五年復合增速為,到年上網電價有望降至美分千瓦時以下。
國內光熱發展近年來開始備受政策重視,在國家發改委今年月出臺的產業結構調整目錄中,太陽能光熱發電位居鼓勵發展的新能源門類的首位。
年內突破千億元
有關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建造一個主流的兆瓦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站,設備國產投資額為每千瓦萬元左右。因此,若以年裝機達萬千瓦,年達萬千瓦計算,十二五光熱發電僅設備一項市場規模就可達億元,十年內設備市場規模可達億元。而隨著未來年內光熱發電大規模商業化啟動,這一市場的總投資規模可達千億元以上。
華泰聯合證券新能源行業首席分析師王海生表示,盡管年光熱發電裝機目標被定為萬千瓦,但目前已公布即將實施的項目規模就達萬千瓦,在技術優勢和政策扶持等多種因素共同推動下,未來年國內光熱市場的潛力有望超過預期。
更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與國內風電過去年裝機出現爆發性增長的情景類似,到年,國內光熱發電的裝機有望突破千萬千瓦,市場規模可達千億元以上。
據了解,目前國內市場涉足光熱發電業務的公司主要分為系統集成和設備制造兩大塊。系統集成方面有大唐發電天威保變和中海陽,設備制造商主要包括航空動力金晶科技和南玻等。光熱發電市場的規模化啟動將以設備市場擴容為首要表現,因此,未來年這一領域的設備組件商將率先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