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也政策、衰也政策,數據最能 說明問題。2020年,因備受行業期 待的“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名單” 遲遲未出,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等突發 因素,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量僅為 1199輛,同比銳減57.5%。而就在2019年,“氫能源”首次 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好比給產 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當年,燃料電 池汽車
興也政策、衰也政策,數據最能 說明問題。2020年,因備受行業期 待的“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名單” 遲遲未出,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等突發 因素,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量僅為 1199輛,同比銳減57.5%。
而就在2019年,“氫能源”首次 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好比給產 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當年,燃料電 池汽車產量一舉達到3018輛,創下 86.41%的高增長率。
但并非所有政策都如此給力。向前追溯,我國從2009年就開始采用 消費者購置補貼的方式,支持氫燃料 電池汽車發展。然而,這項在光伏和 電動汽車產業發揮極大推動作用的政策,卻在氫能產業有些“失靈”。
2015~2018年,全國氫燃料汽車產量 僅從10輛提升至1622輛。除了產量增 長不快,產業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 缺失、企業創新能力不強、加氫設施 建設難等問題也始終存在。
2020年,相關部門決定改變氫能 產業的政策方向。最受矚目的變化, 當屬變“補貼”為“獎勵”!耙元 代補”的作用有多大?還需配套哪些 產業政策?
誰受益、誰失意?
“以獎代補”政策,來自2020年 9月五部委下發的《關于開展燃料電池 汽車示范應用的通知》。 在4年的示范期內,相關部門將對 入圍的城市群進行考核?己艘詢蓚 結果為導向,按照其目標完成情況核 定,并對相應對象撥付獎勵資金,獎 金最高可達17億元。
結果之一是“燃料電池汽車推廣 應用領域”,這項考核的關鍵指標是 推廣應用車輛技術和數量;結果之二 是“氫能供應領域”,這項考核的關 鍵指標是氫能供應及經濟性。 政策還未正式施行,業界已經翹 首以盼。原因在于,“以獎代補”政 策或將解決阻礙氫能發展的三個關鍵 問題:騙補、技術和價格。 首先看騙補。 對于一個新興產業,如果僅靠末端補貼,容易陷入低水平技術盲目擴 張的怪圈,或出現騙取國家補貼的情 況!耙元劥a”在政策設計上,規 避了上述弊端。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 海東指出,只有在考核時達到了國家 的要求,才能拿到獎勵。以往申請補 貼時,企業只要交合格證就可以,現 在則需要準備研發、技術、加氫站布 局、商業模式等材料,國家還要進行 驗收。這就能有效避免騙補等弊端。
此外,考核并非“畢其功于一 役”,而是“全過程的、動態的評 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 副部長景春梅指出,只有城市群4年都 達到示范目標,才能拿到全部的補貼資金,這是全過程的監管和考核。如 果達不到,這些獎勵資金就要被扣掉 和停發。
其次看技術。 氫能產業目前公認的另一個問題 是核心技術不足。而“以獎代補”的 政策,將獎勵直接惠及上游的材料和 關鍵部件企業,如產業鏈上電堆、膜 電極等領域。
正如景春梅所說,文件規定獎勵 的資金不能用于整車投資和加氫站的 基礎設施建設,而是用于核心技術、 產業化和示范應用,這有利于讓地方 政府和企業聚焦產業發展短板,集中 力量攻克核心關鍵技術。
再次看價格據統計,目前氫的價格為60~70 元/千克。而“以獎代補”的政策則明 確了定價:35元/千克。眾所周知,氫 價是影響行業后續發展的核心問題, 確定價格將有助于倒逼市場參與者提 升技術,推動行業發展。 除了這三個關鍵問題,從“以獎 代補”的積分細則中,我們還能看出 布局導向。 比如細則提到,對于清潔氫(每 千克氫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小于4.9千 克)和綠氫分別獎勵0.03元/百噸,這 意味著未來政策將更看重清潔制氫; 再如細則指出,運輸半徑小于200千 米,獎勵1分/百噸,這意味著政策更 鼓勵近距離用氫,以減少儲運的風險 和成本。
總之,真正做燃料電池技術的企 業將從中受益,而渾水摸魚的參與者 則容易被淘汰出局。
定目標、補短板
在等待《關于開展燃料電池汽車 示范應用的通知》落地的過程中,地 方政府也積極行動起來。 2020年9月,北京市發布了《面 向2025年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 規劃》,明確了“力爭實現氫燃料電 池汽車累計推廣量突破1萬輛,氫燃料 電池汽車全產業鏈累計產值突破240億 元”兩大目標。 2021年2月,上海市發布了《上 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實施計 劃(2021-2025年)》。
此外,《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建設運營管 理辦法》和《上海市車用加氫站布局 專項規劃》等配套政策正在研究制定 中。
4月,山東省成為全國“氫進萬 家”氫能大規模推廣應用的示范省 份。未來,濟南、青島、濰坊、淄博 四地將首先受益,打造“一條氫能高 速、兩個氫能港口、三個科普基地、 四個氫能園區、五個氫能社區”等場 景,拓展氫能從交通領域到家庭到建 筑到工業等產業的應用,從中明確關 鍵環節碳排放的核算方法。
6月,廣東省廣州市推出了“氫 能10條”2.0版,除了延續了氫能全產 業鏈扶持等原有政策,還在投資落戶 扶持、租金補貼、加氫站建設運營補 貼等關鍵環節上進行了修訂,如推出 “企業投資落戶最高獎勵1億元”等堪 稱“真金白銀”的政策。
上述政策背后,我們看到的是, 地方政策將成為國家政策的有力補 充,對于一些短板尤其意義重大,比 如國產化和規范化。
先進技術的國產化一直被認為是 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一環。作為氫能行 業近年最重要的政策,“以獎代補” 聚集了關鍵核心技術,并相對于征求 意見稿提高了技術要求,但“以獎代 補”對是否針對國產企業未有明確。
天風證券分析報告指出,各省市扶持 政策的密集出臺為產業發展打開了一 扇通向科技創新的大門,使關鍵部件 國產化成為可能。
多個省份的政策都提到了優化標 準,規范行業發展。這對于行業而言 更為重要。規;l展的前提是規范 化,氫能要實現從“試點”到“推 廣”,規范標準非常關鍵。如同同濟 大學教授、中國氫能聯盟專家委員會 主任余卓平所說,地方引領創新轉型 的政策頻出,為補全創新鏈、帶動產 業鏈,在開放中競爭、在競爭中實現 主導創造了歷史機遇。
“自下而上”需轉為“上下協 同”
如果盤點從2020年至今的氫能產 業政策,會發現一種自下而上推動的 趨勢——國家層面政策少,地方政府 積極性高。
仍然看數據,2020年上半年,國 家層面出臺了7項相關政策,地方層 面共出臺了30條氫能產業扶持政策; 2021年1~3月,國家層面出臺了6項 相關政策,地方層面的政策則高達34 條。
自下而上推動,是很多產業發展 初期階段的選擇,一些產業也因此形 成了氣候。但對于氫能,這或許并不 是最佳選項。氫能技術含量高,意味 著產業需要的投資更大,需要解決的 問題更多,并非一省一地單打獨斗就 能成功。況且,氫能產業鏈長,如果 各地區產業協調不夠,就難以利用各 地資源,圍繞產業發展的總目標形成 合力。
要把“自下而上”轉為“上下協 同”,需拿出頂層設計,這非常關鍵。
景春梅就以技術為例指出,過去,我們 有好多產業教訓,政府補貼撤了以后, 核心技術沒有突破,產業發展一地雞 毛,氫能發展要避免這些問題。國家要 做頂層設計加以引導,并對技術和市場 等關鍵環節進行引導。
首先,通過舉國體制攻克技術。 技術瓶頸仍然是氫能產業發展的 主要問題。川財證券研報指出,在制 氫環節需要突破低成本、高效率、長 壽命的電解制氫技術瓶頸;在儲運環 節,需要提高高壓儲氫瓶的儲氫密 度,突破高儲存壓力下的公路運輸用 氫氣儲存技術;在燃料電池領域,膜 電極電流密度、空氣壓縮機控制技術 需要追趕國際先進水平。
景春梅建議,我國應發揮新型科 研舉國體制優勢,在氫能頂層設計中充分發揮國家能源委的高層次協調機 制,統籌各部門政策和資金資源形成 合力,集中突破關鍵技術瓶頸。特別 是加大對氫能產業基礎研發的財政資 金投入,組織科研力量攻克膜電極、 雙極板、碳紙、儲氫設備裝備、超高 壓壓縮機等關鍵材料及核心技術。
其次,通過價格機制做活市場。 氫能發展的另一個問題是經濟性 不佳,特別綠氫產業。為此余卓平建 議,應完善政策支持體系,通過中長 期的國家氫能戰略規劃鼓勵電解槽、 CCUS以及純化技術的部署,并以財政 政策、專項基金方式直接推動其發展。
余卓平同時建議,可以探索“制 氫電價”等需求刺激政策,充分鼓勵 各類市場主體擴大技術研發和項目規 模。
作者:張越月 馬園園 來源:能源評論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