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想象一下。
一種新燃料,不僅能加熱制冷,還能以不同規模發電,乃至驅動各種發動機,并廣泛應用于家庭、工業和運輸等幾乎所有領域。
另外,盡管聽起來不太真實,這種燃料不會產生任何輻射、顆粒物、大氣污染物,且來源無處不在,地球的任何角落都儲備豐富。
因為它,世界不再有能源困擾,與之衍生出的貪婪、
請想象一下。
一種新燃料,不僅能加熱制冷,還能以不同規模發電,乃至驅動各種發動機,并廣泛應用于家庭、工業和運輸等幾乎所有領域。
另外,盡管聽起來不太真實,這種燃料不會產生任何輻射、顆粒物、大氣污染物,且來源無處不在,地球的任何角落都儲備豐富。
因為它,世界不再有能源困擾,與之衍生出的貪婪、地緣沖突、戰爭,都將一去不返。
這樣的夢想能實現嗎?
1869年,在科幻鼻祖儒勒·凡爾納筆下,《海底兩萬里》中可怕的“鸚鵡螺號”潛艇用之不竭的燃料,便是氫氣。
也是從彼時開始,氫能源作為最友好、最清潔的終極能源,始終活在人類的幻想中。
2H2+O2=2H2O,這個化學方程式就像巴赫的二部創意曲,簡潔卻蘊含巨大的能量。當氫以游離氣體形式存在時,按重量計算的能量密度,讓任何化石燃料都自慚形穢。
時過境遷,150年后的今天,當氫能源再次立于能源變革的風口浪尖,能否從繪本中走出,成為真正的英雄?
原畫繪本中的“鸚鵡螺號”潛艇
至少,直到現在,氫仍是我們理想中最完美的燃料。
比如,某種程度上說,只有氫能源車,才是真正的新能源車。
以鋰電車為例,存在充能時間長、冬季續航衰減嚴重、受充電設施制約等等問題。更加之,所謂的電動汽車環保,無非是把城區的污染轉移到了郊區,電池污染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
氫能源則能很好解決這些短板:能量密度遠高于鋰電池、加氫過程只需3-5分鐘續航500km,循環壽命4000次以上,排放的只有凈水,沒有污染。
去年11月的上海進博會上,當豐田Mirai第二代氫燃料電池乘用車首次在中國亮相,最大續航里程達850km,不少車迷都開了眼界。
書中的情節,這一刻似乎走進了現實。
只是,與傳統鋰電池相比,氫燃料電池似乎擁有無與倫比的優勢。為何這么多年過去,仍沒有進入商業推廣階段?
01
成本之困
上帝雖總以完美誘惑世人,但祂并未創造過完美的事物。
氫能源也一樣。
首要原因,當然是成本。
比如,在日本市場,Mirai的售價為723.6萬日元(約36萬元人民幣),另可獲得200萬日元的補貼,終端售價523.6萬日元,而Mirai本身并不是什么高級車型。
高昂的價格勸退了很多人。
實際上,地球是個氫元素嚴重匱乏的星球,遠低于整個宇宙75%的氫占比。
在我們這方世界,氫氣單質幾乎不存在,只有化合物,最常見的是水或碳氫化合物。而所謂的氫能源,即純度較高的氫氣,必須從化合物中分離、經過繁瑣的制取過程才能獲得。所以,在地球上,氫只能作為二次能源。
這便是第一個邏輯陷阱:所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對其他燃料的依賴性太強。
由此可引申到第二個邏輯陷阱:氫能源是最清潔的能源,但其所依賴的上一級,卻不一定清潔。
目前制氫常見技術有三種,煤制氫,天然氣制氫,電解水制氫。按照生產來源劃分,分別叫“灰氫”、“藍氫”和“綠氫”。
如今,消耗的氫氣95%,來自兩種最常見的方法:煤炭和蒸汽甲烷(天然氣)氣化,重整生產。
前者耗能小,但制備1公斤氫氣會排放約10公斤二氧化碳。如果我們要大力發展氫能源,肯定不是朝這個方向。
后者相對環保一些,但每制取1公斤氫氣需耗電約11度。最關鍵的,碳捕集技術目前并沒有完全克服。
而如果用電解水制氫,每制取一公斤氫則要耗電約48度,能耗之高讓人不禁發出疑問,氫能產業真的有美好未來?
目前我國,雖然決心大力發展氫能源,但在現階段,因為富煤的能源結構,仍以煤炭制氫為主。
除了上游制氫難、貴,中游的運輸也是個大問題。
沒錯,除去核燃料,等質量氫的發熱值是所有燃料中最高的,約為煤炭的6倍,乙醇的4倍,汽油的3倍。
但作為質量最輕的元素,氫氣的密度太低。常溫下,氫氣的能量密度僅為天然氣的三分之一。所以,氫氣基本可以從任何容器中逸出,如何封裝、儲存,就成了老大難。最常見的方法有兩種。
一是低溫儲氫,當將氫氣放在-253攝氏度時,氣氫變身成功,成為液氫。除了降溫,要維持儲氫罐體內的溫度,這樣就需要巨大能耗,也就是說相當于用直升飛機運輸一筐廉價水果,根本得不償失。
二種儲氫方式是高壓氣態儲氫,目前其質量儲氫密度大約為4.0~5.7%。從技術成熟方面來看,高壓氣態儲氫最成熟、成本最低,也是現階段主要應用的儲氫技術,基本能與傳統加油方式相媲美。盡管這種儲氫方式比較穩妥,但是對于更高的車載儲氫要求如儲氫量、安全性等問題,尚未有合適的解決方案。
目前國內在儲氫瓶布局的企業并不多,畢竟技術難、成本高就算了,更關鍵的是在上下游都難有話語權,屬于典型的臟活累活。
此外,目前在氫燃料電池的生產中還有一個很大的資源限制:鉑。
當然,也不僅是氫燃料電池,其他燃料電池的催化劑也用鉑。
鉑礦在全世界的分布卻極不均衡,南非占世界鉑的總儲量的90%,產量也是遙遙領先。中國的鉑資源只占0.58%,也就是說,我們想大規模發展氫燃料電池,就需要大量進口金屬鉑。

如果制氫催化劑技術不變革,可以想象得到,我們原來依賴石油,以后換成了鉑,那氫燃料汽車可以說就是移動的“奢侈品”。
最后,氫能源車全面普及的另一個必要條件,要大量興建加氫站。
加氫站有三個類型,分別是外供氫高壓氫加氫站、外供氫液氫加氫站、站內水電解制氫加氫站。
我國加氫站以高壓氫氣加氫站為主。比如,去年11月18日,全國首座高速服務區加氫站正式落戶山東,占地1640平米,耗資1160萬元。
由于氫的物理特性,儲運困難,氫能的基建設施尤其昂貴。設備成本在當中占百分之80左右,其中絕大多數又是花在了氫氣的壓縮、儲存和冷卻、加注系統上。
這種高投入,最終落到消費者身上,就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有人測算過,將產能到耗能的全過程納入成本測量后,氫能的消費價格遠高于電能。也就是說,僅基建等方面導致的非能源成本,氫能消費者就需要比電能支付2倍以上的價錢。
總而言之,氫能產業如今的現狀就是制氫貴、儲氫貴、加氫貴、用氫也貴。歸根結底,在于“貴”字。
甚至,貴也不是全部。
作者:萬連山 來源:格隆匯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