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由政府主導的“金太陽”示范工程明年有望擴容,在2012年總規模超1.7GW(萬千瓦)的基礎上,再增加1.2GW。
對中國的光伏企業來說,“金太陽示范工程”被認為是開啟國內光伏市場最重要的鑰匙之一。此前本報曾了解到,“十二五”期間光伏發電的裝機目標確定為21GW,而五年新增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將主要集中在“分布式光伏發電”和“金太陽示范工程”兩個領域。
一直以來,中國的光伏產品90%以上依賴出口。但從今年開始,隨著美國對中國太陽能電池產品進行“雙反”調查,中國光伏企業開始逐漸大力開啟國內市場。
擴容
自2009年開始實施的金太陽示范工程,是中國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光伏發電技術在各類領域的示范應用及關鍵技術產業化的具體行動,計劃在2~3年時間內實施完成。
納入金太陽示范工程的項目,原則上按光伏發電系統及其配套輸配電工程總投資的50%給予補助,偏遠無電地區的獨立光伏發電系統按總投資的70%給予補助。金太陽示范工程由財政部、科技部、能源局三部委統一發文確定,并最終由財政部對申報項目進行補貼。
一位科技部相關司局官員透露,為了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金太陽工程將會在2012年1.7GW的基礎上,再增加1.2GW。“現在光伏電池組件價格下降幅度很大,政府需要給的補貼實際上少了。以前補貼500兆瓦的錢,現在可能能補貼1GW。”上述官員說。
今年5月份,財政部官網通知,2012年已經確定下來的金太陽示范工程總規模為1709兆瓦(1.709GW);并明確該批金太陽工程用戶側光伏發電項目的補助標準為5.5元/瓦,較3個月之前三部委確定的補助標準為7元/瓦,每瓦下調1.5元。
2012年財政部原本補貼的“金太陽”工程規模只有1GW,但后來由于各地方申報的項目太多,財政部最終公布的納入國家財政補貼的金太陽工程規模達到了1.709GW。
事實上,在金太陽示范工程三年前剛公布的時候,當時并沒有多少家企業愿意接手示范工程項目。“當時市場那么火爆,沒有多少人愿意做國內的這些不怎么掙錢、甚至賠本的生意。”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回憶說。
2010年,英利以10.5元/瓦的低價中標金太陽工程,成為金太陽工程統一招標的16家企業之一。當時,10.5元/瓦的價格比英利在國外組件售價要低2至3元/瓦。
不過,從2011年開始,歐洲主要光伏市場國家紛紛降低補貼,使得國內的光伏企業陷入困境,從而逐步開始將戰略轉向國內市場。由于提前對國內市場進行布局和準備,使得2011年國內光伏市場真正開啟之后,英利成為最大贏家。
比如,黃河上游水電在青海格爾木投資建設的200MW光伏電站中,110MW的組件來自英利。目前,在英利的業務版圖中,中國市場的銷售收入占其全球銷售收入比重已經超過了25%。
轉內
金太陽示范項目工程,自2009年實施以來已連續4年支持了4批項目。2009年第一期“金太陽”示范工程設計裝機規模為642兆瓦(2010年財政部宣布取消54兆瓦2009年“金太陽”工程示范項目),2010年第二期為272兆瓦,2011年第三期為600兆瓦。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稱,歸根結底是由于光伏電池組件價格大幅下調造成的。去年下半年以來,光伏組件價格一路走低。到今年年初,光伏組件價格已從2011年一季度的約12元/瓦,跌至約8元/瓦,目前更是降至6元/瓦左右。
根據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到2015年,光伏系統成本將下降到1.5萬元/千瓦,發電成本下降到0.8元/千瓦時,配電側達到“平價上網”。到2020年,系統成本下降到1萬元/千瓦,發電成本達到0.6元/千瓦時,在發電側實現“平價上網”,在主要電力市場實現有效競爭。
導致金太陽示范工程大幅擴容的另外一個原因則是,中國光伏企業在歐美市場頻受阻擊,不得不將戰略轉向國內市場。
對于中國的光伏企業來說,在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雙反”調查時,還可能將面臨來自歐盟的“雙反”調查。
2011年10月份,德國光伏企業SolarWorld美國分公司牽頭聯合其他6家匿名企業向美國商務部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正式提出申訴,要求美國政府向中國出口美國的光伏產品進行“雙反”調查,并征收超過10億美元的關稅。
目前,美國商務部的裁決已經出來,中國企業普遍被征收超過30%的稅率。這意味著中國的光伏產品在美國市場沒有競爭力。
近日有消息稱,美國“雙反”調查的始作俑者德國SolarWord公司正聯合德國其他的光伏企業向歐盟提起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進行“雙反”調查。
孟憲淦說,若歐盟真的提起了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那對中國的光伏企業將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畢竟中國的光伏產品長期以來超過70%以上出口至歐洲市場。
這迫使中國企業必須加快國內市場的開發。目前,國家能源局已經將《光伏發電“十二五”規劃》的目標做出了調整,由10GW調整至21GW。市場上普遍預測,2012年國內新增裝機容量將達到5GW至7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