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對中國光伏電池實施的“雙反”制裁以及歐洲有可能步其后塵的雙重陰影籠罩下,國內光伏企業為避免陷入更加被動的局面,已經陸續在其他海外新興市場布子,光伏行業市場競爭也由此進入一個嶄新的格局——由單一的歐美市場競爭轉向多個海外新興市場的競爭。
目前,盡管整個光伏行業依舊延續低迷狀態,但國內光伏企業并未出現任何松懈。在緊盯各國扶持政策之時,也在不斷加快海外市場布局的步伐,以期分享新興市場帶來的光伏盛宴。
繼日本之后、澳大利亞也成為被光伏企業追捧的重要市場,晶澳、中電光伏和江西賽維等已分別完成對澳洲的進駐。7月6日記者獲悉,英利也已完成其澳大利亞全資子公司的注冊,成為登澳的又一國內重要光伏企業。
近一時期,對于新興市場的進駐,國內企業各顯神通已呈爭先恐后之勢,但能否經受市場的檢驗依然需要過硬的產品與服務。
僅7家企業獲日本認證
今年7月1日,日本政府出臺了每千瓦時補貼42日元的光伏補貼政策。從補貼金額來看,是德國的兩倍,中國的三倍。日本對光伏扶持力度與其便利的地理位置,促使日本即刻成為繼德國、美國之后光伏企業最看重的一個新興市場。
國內企業通過各種渠道布局日本,但看起來很美的日本市場,卻不是每個國內企業都能輕易分享到的光伏盛宴。
“日本市場門檻高是國內行業最直接的感受。”索日新能源總經理于彥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到目前為止,僅有7家國內企業通過了日本太陽能組件JET認證,相當于拿到進入日本市場的準入證。今年,僅索日光電一家通過此認證。”
英利日本總經理肖亞東在接受采訪時也坦言,盡管日本市場本土沒有明顯的排外政策,政策環境相對理想,但對產品質量和服務要求都比較苛刻。“只有有實力的企業才能進入競爭。目前,日本市場主要以幾家大型的光伏企業競爭為主。”肖亞東說。
肖亞東提到,在日本,企業不僅要取得JET認證,還必須完成難度更大JPEC整套光伏系統的認證。只有選擇擁有整套系統認證供應商的客戶才能順利獲得國家補貼。“7月底,英利將拿到JPEC的認證,從而全面打開日本的市場。”肖亞東說。
日本更青睞本土企業
由于日本企業對國外品牌的排斥度較高,中國光伏企業進入初期遇到了信任危機。據記者了解,無論從消費習慣還是對技術要求來看,日本都表現出更加青睞本土光伏企業的趨向,市場份額也主要由夏普、京瓷和三菱三家大型企業占據,中國企業拓展日本市場難度較大。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蕭函對記者表示:“日本市場對組件的要求首先是質量和高效,其次是服務,最后才是價格,所以中國品牌的低價格優勢并未發揮重要作用,短期市場占有率還不甚理想。”
全球最大的組件生產商尚德在日本市場認可度也僅排在上述三家企業之后,成為日本市場認可度最高的非本土企業,這主要也得益于尚德三年前就成功收購的一家日資光伏企業。
“進入日本市場的確比較困難,建立一個平臺需要很長的時間。尚德在三年前收購的一家從事光伏建筑一體化的日資企業,對尚德打開日本市場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尚德媒體公關總經理張建敏在接受采訪時說,“任何市場都需要企業慢慢花時間去培養客戶,為客戶提供了解企業品牌、技術、質量、服務的時間。”
“長期來看國內企業未來競爭力依然較強。不僅價格優勢明顯,質量也毫不遜色。”肖亞東說。
晶澳集團總裁助理也表示:“日本企業對中國產品的品牌認知度正在逐漸發生改變,客戶正在慢慢接受中國制造所帶來的安心品質和服務。”
國內企業應理性跟風
新興市場不僅刺激著大型光伏企業的神經,也令許多中小型企業躍躍欲試。蕭函說:“在國內市場光伏產能嚴重過剩的壓力下,企業經營狀況堪憂。為了開發新的盈利增長點,眾多企業紛紛開拓國際市場無可厚非。國外各國政府通過稅收、上網補貼等各種方式加大對新能源產業的扶持力度,客觀上也加快了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但中國企業在‘走出去’之前,應認真研究國外市場與政策,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不應盲目跟風。”
“企業跟風也可以理解為是對市場敏感的一種表現,市場競爭的結果可能是淘汰,但也可能是共存,取決于企業自身的定位發展。”許建波說。
對此,張建敏也比較認同。他說:“國內企業的跟隨行為是非常正常的。關鍵是大家如何把市場做好,把蛋糕做大,能為客戶創造多少效益。”
蕭函提示,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同時,應盡快實現本土化經營戰略。一方面,光伏企業應以生產高性價比的產品為特色提高市場占有率;另一方面,加大與當地企業溝通交流,通過產品生產、銷售渠道、售后服務等各領域的合作樹立自身品牌,提高企業在當地的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