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風光”發展目標塵埃落定。
根據近日發布的《“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國家明確提出了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路線圖,其中,到2015年,風電累計并網風電裝機超過100GW千瓦,年發電量達到1900億千瓦時;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100萬千瓦以上,光伏發電系統在用戶側實現平價上網。
“上述目標和相對低迷的行業現狀相比,無疑有提振市場信心的作用。”國家能源局一位官員對本報記者表示,但僅靠上述規劃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規劃并未涉及 “風”“光”這兩種新能源面臨的最大障礙,即并網難的問題。
強化風電累計并網概念
在風電領域,中國已是世界第一風電大國。
根據綠色和平和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共同發布的《風光無限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1》,截至2010年,中國除臺灣省外其他地區共新增風電裝機18.93GW,保持全球新增裝機容量第一的排名;累計風電裝機容量44.73GW。
而《規劃》提出的目標,則更進一步,在2010年的基礎上,每隔五年再翻一番。即到2015年累計并網風電裝機超過100GW,年發電量達到1900億千瓦時;到2020年,累計并網風電裝機200GW以上,年發電量超過3800億千瓦時。
“值得注意的是,《規劃》提的并非是累計裝機總量,而是累計并網風電裝機目標,強化了裝機的概念。”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記者介紹,其核心意思就是如果不并網就不算,提示國家電網必須要并網,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對國家電網的約束程度。
實際上,風電領域因為無法并網“棄風”現象嚴重。根據中國風能協會發布的數據,2011年全國約有100億千瓦時左右風電電量由于被限發而浪費。
“不同統計口徑的統計結果可能會有出入,但業界公認,風電每年的發電量中大約有1/3的風電電量因為棄風而浪費。”林伯強解釋,解決辦法主要是提高當地的消納能力和建設電網外輸通道。
實際上,短期內提高風場所在地的消納能力并不現實,可行的還是建設輸電通道。《規劃》強調,到2015年建成風電大型基地配套外輸通道,解決風電遠距離輸送的消納問題。
本報獲悉,財政部將為電網企業發放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以提高其建設輸電通道的積極性。具體而言,國家將為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接入電網而產生的工程投資和運行維護費用,按上網電量給予適當補助,補助標準為:50公里以內,每千瓦時補貼人民幣0.01元;50-100公里,每千瓦時補貼人民幣0.02元;100公里及以上,每千瓦時補貼人民幣0.03元。
而在國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蔣麗萍看來,上述標準還是偏低,電網公司測算后認為25、75、120千米送出線路的補貼分別應為每千瓦時1.2分錢、3.3分錢、5.4分錢。因此,補貼只能彌補其中的一部分。
“是高是低暫且不論,試行一段時間如果發現真的低,可以調整。這項政策將對電網企業產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具體的刺激作用到底會有多大,現在還不好判斷,要等國家電網的新建通道工程啟動后才可觀察。”林伯強分析。
他指出,希望電網建設規劃能跟得上風電快速發展的形勢,否則《規劃》再次提到的建設東北、西北、華北北部和沿海地區的八大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又會產生更嚴重的產能限制和棄風的問題。
光伏目標“大跨越”
相比風電,原本很孱弱的中國太陽能產業將大大提速。
根據《風光無限》,2010年中國太陽能電池組件產量上升到10GW,占世界產量的45%,連續四年太陽能電池產量居世界第一,但與此不匹配的是其裝機容量,截至2010年,中國累計安裝光伏裝機達到0.9GW,顯得微不足道。
相比光伏的現狀,《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表面看上去很“激進”。根據《規劃》,到2015年,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1GW以上,光伏發電系統在用戶側實現平價上網;到2020年,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50GW以上,光伏發電系統在發電側實現平價上網。
本報獲悉,“十二五”太陽能發展的目標之前經歷了三個版本,分別為5GW、10GW、15GW,而最后定在21GW,比最初目標提高了三倍多,讓不少市場人士吃了一驚。但在前述國家能源局官員看來,這一目標并不高。
“我們的光伏原本可以發展很快,但受制于各種政策和體制的限制,一直發展很慢,在十二五期間我們希望出臺更多的促進措施,加快光伏產業的發展。”前述國家能源局官員解釋。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王斯成對本報記者表示,光伏的發展已經開始提速,2011年新增的光伏裝機已達2.5GW,今年新增裝機將突破5GW,所以按照這個發展速度來看,21GW的目標并不高。
而林伯強指出,國內光伏的突出問題是,光伏組件產能遠遠大于國內需求,過去以出口為主,而現在面臨國外需求銳減,必須轉向國內市場,而國內市場的開啟則有待于國家繼續出臺激勵政策。
和風電類似,光伏同樣存在并網難的問題。根據中電聯的統計,2011年國內光伏系統并網率僅為73.4%,有近1/4項目未能并網。為此,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孟憲淦對此直截了當地表示,如果解決不了電網的消納,21GW的裝機指標就毫無意義,只是一個空洞的數字。
而在國網能源研究院高級經濟師白建華看來,隨著光伏規模的擴大,光伏發電并網問題比風電更加棘手,光伏需要更靈活的調峰電源及更強的并網技術設施,造成脫網事故的概率和影響更大。
在大規模電站之外,國家能源局希望發展更多的分布式項目。《規劃》提出,開展微電網供用電示范,建設太陽能示范城市;適時大規模推廣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及太陽能在供暖、制冷和中高溫工業領域的應用。
“風光的分布式應用,將對現行的電力體制提出新的挑戰,電力體制改革應及時推行。”前述國家能源局官員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