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前后,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和國務卿布林肯連續對中國進行了國事訪問。訪問期間,美方重點談及中國所謂的新興產業產能過剩問題。
美方指控中國部分新興產業因政府補貼導致產能嚴重過剩,正在用低價沖擊美國市場。中美兩國政府在中國上述相關新興產業是否存在產業過剩的問題上分歧明顯,預計在短期之內難以達成一致的結果。
現在,美國正式要求該國貿易代表根據《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款對來自中國的180億美元進口商品(包括大量新能源產品)提高關稅,“以保護美國工人和企業”。
近年來,中國新興行業持續高速發展,在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等產業鏈上具有顯著的國際競爭優勢。
甩不開的依賴,忘不掉的“雙反”
在全世界進入碳中和周期的時候,世界各國都繼續新能源高科技產品,歐洲和美國也不例外。
歐洲是中國光伏組件出口的最主要市場,出口份額約占50%。2022年,歐盟對中國光伏組件需求同比增長了112%。2023年,歐盟新增光伏裝機約為56GW,其中三分之二為戶用光伏。根據REPowerEU計劃,歐盟太陽能裝機規模在2025年達到320GW,到2030年達到600GW。由此推算,歐盟年新增光伏市場規模約為50GW。另據相關機構預測,近年歐盟新增光伏市場規模大約可達到70GW左右。
圖1 歐盟光伏市場規模預測(~2030年)
目前,歐盟市場自身的光伏產能僅有14GW的制造能力,據相關機構預測到2025年,歐盟光伏產能有望超過30GW。從歐盟市場供需結構缺口來看,近3-5年內,歐盟光伏市場需求僅自身能力難以滿足,因而歐盟大幅提高對華光伏產業相關關稅的可能性不高。如果歐盟光伏市場自身制造能力接近需求,可能會加大“雙反”力度。由此推斷,2030年前,可能仍然是中國光伏企業投資在歐盟重點國家投資建廠的黃金時期。
歐盟已經開始全力打造自己的可再生能源產業鏈。歐盟的《凈零工業法案》提出,到2030年歐盟將在本土生產制造所需凈零技術產品的40%,如光伏組件、風機和鋰電池等。2024年4月15日,歐盟委員會正式通過的《歐盟太陽能憲章》提出,全力支持歐洲本土太陽能制造業,以增加歐盟本地區光伏產品供應鏈安全,增強價值鏈的彈性、可持續和競爭力。
美國市場的情況與歐洲類似。
據相關機構預測,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實施后,美國年光伏市場需求將會增加49GW,這是一個中國光伏企業無法忽視的重點銷售市場。但受美國“雙反”制裁及中美貿易沖突的影響,2023年,中國對美國出口光伏組件貿易額為1314.7萬美元,占比約萬分之三。然而,美國自東南亞國家進口卻在近三年內大幅上升至125.1億美元,占其總進口額的82.7%。
正是因為無法擺脫中國,又對中國有著畸形的“恐懼”,歐美一直沒有放棄對中國光伏等新興產業“雙反”。
自2010年以來,先后有美國、歐盟、加拿大、印度和土耳其等國家和地區對中國新能源相關行業進行雙反調查。其中,風電行業大約有10起,光伏大約近20起。對中國的相關企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和損害,需要引起各方面足夠的重視,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2018年7月至今,美國利用301條款對中國2000億貿易產品加征關稅,其中包括光伏組件、逆變器等光伏全產業鏈產品。2021年12月至今,歐盟對中國進口的風電塔征收關稅,關稅定為7.2%至19.2%不等。此外,印度、土耳其等有意打造本國光伏產業鏈的國家也對中國光伏產品出口企業進行雙反調查后,加征關稅。
美國對中國光伏企業海外設廠的雙反調查。為了規避美國的“雙反”制裁,中國光伏企業在東盟地區紛紛投資建廠,而美國也覺察到從東盟各國新增進口的光伏產品大部分是來自中國企業轉移至東盟地區的產能。2023年8月,美國宣布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結果,認定天合光能、隆基等中國五家光伏制造企業在東盟相關國家投資建廠以規避制裁,這五家企業又再次面臨懲罰性關稅。
除了光伏,美國也對中國電動汽車企業的“雙反”。另據央視新聞報道,2024年4月,美國政府以威脅國家安全為名,宣布將調查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同時,歐盟發布條例,要求海關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進行登記。中國的電動汽車出口企業也將再次面臨被歐美“雙反”的風險。
“雙反”風險防范措施
海外市場布局產能是中國企業最直接的應對。
根據2023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容量440GW估算,目前中國光伏組件產能利用率約55.5%,國內市場因光伏裝機的快速增長,并網與消納已經成為光伏行業發展道路上最大的攔路虎。
中國的光伏龍頭企業紛紛在海外投資建廠以規避“雙反”風險,如隆基、天合、晶澳、晶科等。但美國的相關“雙反”措施已經延伸到了越南等東盟國家,中國光伏企業在第三國投資建廠的方式也無法躲開美國的“雙反”制裁。
中國企業向海外選點和布局仍需進一步優化、加快和加強,加大在重點銷售市場國家的投資設廠可能才會有效規避被歐美“雙反”制裁的風險。此外,光伏企業的國際化進程仍顯不足,建議上述龍頭企業將一半產能放在海外重點銷售市場和重點東道國(印度除外)才能有效規避“雙反”風險,大幅提升國際化水平,提高國際競爭力,規避“雙反”負面影響。
如果只是把“內卷”地點換到海外,效果不大。對于中國新能源來說,需要加強行業自律,遏制海外市場低價惡性競爭。
2023年,中國光伏制造企業因激烈的價格競爭導致全行業量增而利減,這種競爭態勢蔓延至海外,不少企業陷入保利潤還是保市場的雙重困境中。
據外媒報道,歐盟不少企業正在利用國內企業的低價競爭大肆囤積中國光伏產品。此外,中國光伏企業在海外的慘烈價格戰也會授人以柄,被歐盟和美國政府作為實施雙反的依據,最終導致中國全行業在歐盟市場的巨大損失。相關協會應充分發揮對企業的監督作用,積極引導并督促企業進行行業自律,制訂中國企業在海外重點市場的最低限價,以避免因過度競爭導致全行業受損,還被歐美扣上傾銷的惡名,對違規惡性競爭的企業要采取有效的懲戒措施。
回顧歷史,中國國內的摩托車企業沒有像日、韓行業自律而過度惡性競爭導致完全喪失越南等東盟重點國家市場的慘痛教訓一定要認真吸取并采用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過剩風險不僅僅是擴張造成的,在技術變革時期,很多老舊產能也是問題。
根據國際能源署預測,2030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將達到820GW,是2022年的4倍。從發展的眼光來看,目前存在的是階段性過剩。此外,借用光伏行業的一句行話,先進的產能永不過剩。目前存在階段性、老舊產能結構性過剩風險。一方面,需要政策引導,行業自主壓縮部分落后產能,金融部門對部分老舊、落后產能重復投資項目進行限貸(先進技術除外);另一方面,通過激烈的市場競爭適時淘汰部分老舊、落后產能。
具有良好風光資源的地方政府都有做大投資規模的沖動,一方面之前的房地產行業下行,使地方財政收入大幅下滑;另一方面,不少地方政府規定,若想投資新能源項目,就要配套建設相應的風電光伏制造產業鏈。根據現階段的情況,需要嚴控未來五年的光伏制造行業規劃(先進技術除外)和投資規模,并且設置相應的紅色、黃色預警省份,待階段性、結構性過剩化解之后,方可繼續投資建設。
綜上,在世界地緣政治風險加大,局部戰爭沖突加劇,相關新興產業市場供需錯配,本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多重因素影響下,中國相關新興產業被歐美進行“雙反”的風險逐步上升,需要引起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相關企業的足夠重視,并齊抓共管,群策群力,多管齊下才能化解即將到來的風險,并且把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作者:朝克圖 馬文靜 李俊彪 來源:能源新媒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