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曾經的標桿人物、無錫尚德創始人施正榮日前辭任CEO,這既出乎公眾意料,又在預想之中。這位曾幾何時風光無限的前中國首富,如今留給運營者的是債臺高筑、短期償付能力告急,且深陷反擔保騙局等一大堆爛攤子,企業股價徘徊在1美元左右。這恰好折射出如今民營高科技企業發展的諸多內傷,亦說明作為發展低碳經濟的市場載體,在摸到產業發展脈搏之前,暫時抑制住投資沖動是十分必要的。
記得2009年,中國便首度超越美國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投資國。以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為代表的低炭產業領域,投資額高達346億美元,差不多是同期美國投資額的兩倍。在這個投資喧囂、概念熱炒的年代,手頭并不差錢的中國企業對于低碳產業的投資偏好并不令人奇怪。全國2/3的省市都啟動了低碳經濟發展規劃,中部的江西省南昌市更是拔得頭籌,成為全國首個發展低碳經濟試點的省會城市,開工建設世界級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園;而從投資計劃來看,全國僅在工業領域發展低碳經濟的投入每年就達1萬億元。不少人以為,中國似乎真的可以通過發展低碳經濟,筑起針對工業化國家的后發優勢。
其實,受到自主創新能力的約束,中國在該領域的全球價值鏈分工中仍處于中低端環節,產業升級路徑易遭主導廠商鎖定。以太陽能電池、多晶硅為代表的低碳產業,原本被認為是中國縮小與發達國家經濟結構差距的一次機遇。但從目前的情況看,背負趕超使命的低碳產業如今又是“兩頭在外”:80%的銷售靠出口,90%的原料要靠進口。有可能和此前的制造業一樣,淪為世界低碳業的“制造工廠”。
應當看到,絕大部分有意或正在切入該產業發展的企業,其實是以低碳導向吸引資金與資源型投入,或者以此套取國家在這方面的政策優惠與補貼。在經歷了這么多年對傳統產業的投資疲勞之后,或許適當換換胃口也是一種較為理性的選擇。但發展低碳經濟并非像當年家電企業進軍IT那么容易。相比歐盟低碳產業發展規劃之前的大面積基礎工作,我們是多么倉促,或者說是相當非理性。
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不是簡單的產能擴展,不是可能帶來巨大痛苦與后遺癥的后工業化大躍進,而應應是符合產業發展規律、契合企業資源稟賦的一次觀念、技術與產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