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歐盟對中國商品貿易逆差出現顯著下降,由去年同期的750億歐元下降到674億歐元。不過,今年上半年,歐盟對中國商品的進口額同比基本保持不變,約為1402億歐元。
歐盟是在9月6日正式對涉及出口數額200多億美元的中國光伏產品進行反侵銷立案調查的。按照歐盟程序,決定立案9個月后提出初裁,15個月公布終裁結果,即公布新的中國光伏產品關稅稅率。
此前的7月25日,向歐盟申訴要求發起調查的是德國太陽能企業Solarworld。這家企業也在美國要求對華展開 雙反 調查。
9月18日,德國聯邦議會議員、前聯邦經濟與技術部部長邁克爾 格羅斯(Michael Glos)在上海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表示,他個人并不主張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他說,作為反傾銷(成立的條件),只有賣的產品價格低于成本價的時候,這個反傾銷才會成立。 我相信,中國的企業不是低于成本價在銷售的。
格羅斯解釋說,在整個太陽能板生產過程中,很多前期的原料,包括多晶硅,都來自德國;近些年,中國的光伏企業也收購了一些德國企業。如果(這些光伏產品)是在德國生產的,就不可能出現產品價格低于成本價的事情。
格羅斯對本報透露,其實默克爾總理(上月底)來華的時候,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 我們相信在下一步,在整個反傾銷調查過程中,應該能夠查明真相,做出公正的判決。
德國總理默克爾17日重申此前訪問中國的表態,也印證了格羅斯的表述。默克爾說: 希望政治上通過對話來解決爭端,同時她還表示已經從德國企業那里得知,他們已經為這樣的對話做好準備。
與格羅斯一同來到上海、推介原東德地區投資機會的還有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總經理邁克爾 菲法(Michael Pfeiffer)。
在中歐貿易摩擦的背景下,菲法同樣希望打消中國企業赴德投資的顧慮。菲法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強調說,在德國,對中國光伏企業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其實并沒有得到德國很多企業的認同和聲援。
菲法說,整個調查過程要證明(中國光伏企業)嚴重違反了自由貿易經濟體的準則,也要拿出證據。 而拿出證據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耗時耗力,也很官僚(主義)的,會拖很久很久的時間。這對德國企業來說也沒有太大的好處。
他說,德國一直贊同的是自由經濟,主張自由貿易,不希望有國家層面的太多介入在(自由貿易)里面。德國整體的企業界并沒有對反傾銷調查有特別大的認同聲。
我們也不希望這個反傾銷影響了德中之間的貿易和關系,因為這可能會影響整個德國企業在華的整體形象。 菲法說。2011年,中國到德國的投資總額超過了其他任何國家在德投資總額。有19%的中國海外投資落戶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