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為何在債務問題上有求于中國的情況下仍啟動對中國光伏企業訴訟?因為其賴以生存的體系已近崩潰。
近三年來,主權債務問題使得所有人都在等待一個明確的跡象,等著看歐洲央行(ECB)到底在打算什么——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歐洲的政治現實允許它做什么,然而在看似ESM正式出場,且ECB對美聯儲的無風險利率爭奪已經稍占上風的時候,另一場危機已經出現——能源市場危機。
這是對歐洲能源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打擊。對于歐洲大陸的復蘇前景而言,讀者自己歸類的信息要比布魯塞爾披露出來的要可信得多。
10月12日,丹麥能源機構發布了其預測報告。該機構是一個游說團體,強調歐盟的政策對能源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影響。其歐洲事務主管烏爾里希在報告里認為歐盟委員會(EC)必須立即采取行動,以保護歐盟國家的內部能源市場。
這里要說的問題是碳排放交易體系,大多數觀察家承認碳排放交易體系是歐盟27個成員國之間的內部能源市場平衡的“基石”。但該系統已幾乎崩潰,而且該觀點得到了多數歐洲能源專家的廣泛認同。出了什么事?
該體系運行時間從2005年至今,有歐盟28個國家參與。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05年到2007年,第二階段從2008年到2012年,第三階段從2013年到2020年。光2010年的成交總額就達1198億美元,占全球碳排放交易成交額的84%。當然,隨之而來的還有碳金融產業和衍生品的發展。
但如今,能源領域的壓力在不斷上升,其中持續的信貸緊縮和緩慢的經濟復蘇前景是主要的原因。
碳交易處在這種拉鋸戰中,而且已經無法形成定價。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上限交易”計劃,它已成為市場生產、基礎設施投資、消費、制定預期和前景預測的晴雨表。它會設置一個歐盟允許的碳排放總量,并調節企業之間的碳信用額度。低污染企業出售指標給高污染企業,但得收到一筆補償款。
這個“上限交易”計劃,允許企業交易排放水平,將污染額度從高效企業向低效企業轉移。將企業納入歐盟的政策參數,從而整合成一個更廣泛的歐洲市場,且有望改善前東歐的工廠的環境不友好的狀況。
信用轉移,為那些低于歐盟標準的國家提供了額外的時間,而那些超標的國家則受到了金錢補償,有助于消除污染。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更高效的操作趨向于實現更好的投資資本回報率。排放總量管制和交易系統為歐洲的主要生產者的補貼,刺激了整個歐盟經濟的上升趨勢。
現在則不一樣了。
歐盟的經濟前景很差,就代表了碳信用額度會有較低的價格。價格下跌時,就會讓人沒有動力推銷信用額度。簡單地說,如果市場參與者沒有看到潛在的銷售制成品,也就沒有理由去銷售信用。也就是說在歐洲,信用賣家得到的資本回報很少,而買家將能夠使用較低的生產成本提高排放底線,這樣就有利于那些高污染企業。
根據最近公布的數字,市場并不樂觀。2012年4月份的時候,其信用價格掉到創紀錄的5.99歐元/噸,相比之下,四年前的價格是30歐元/噸。
在這樣的價格低迷背景下,主要的輸家是替代能源項目投資計劃。基于價格的碳信用額偏多,沒有足夠的錢用于投資于綠色科技。
所以這個時候你該理解了,為何歐盟選在這個時候針對中國光伏企業提出傾銷訴訟?因為其碳交易體系下得到的補貼已經微乎其微了,而多數歐洲光伏企業簡直就是依賴該體系提供的“環境補貼”才得以生存。
然而,現在歐盟體系如果沒有能力將低碳排放部門的信用額度轉移,替代能源的進一步推廣應用會變得更加有限,光伏企業會更艱難。總之,這是信用價格太低產生的結果。
據悉,歐盟將于2014年創建一個單一區域的電力和天然氣市場,但碳排放信用的價格太低,使得這一個計劃都得無限后推。這客觀上加劇了目前的政治局勢,歐盟內部能源市場處在危機狀態。其成員國不遵守指令的同時,還不斷推出新的補貼機制扭曲競爭。
而依賴于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光伏企業,其生存環境崩潰,加上中國企業的外部競爭,歐盟該產業危機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