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10月10日,美國商務部對華太陽能電池“雙反”終裁,由此國內光伏產業加速“自救”,光伏產業的兩大巨頭之一的江西賽維已部分國有化,另一家無錫尚德還在“糾結”之中。
葉檀在24日的博文中道,光伏行業接近崩盤,負債率節節上升,未來風險不定,即使每股股價低至0.86美元,照樣無人接盤。國有化相當于政府出手拯救,是避免破產的最后一招,也是企業負債國有化的辦法。當賽維國有化消息傳出后,市場歡欣鼓舞,當天納斯達克交易的賽維LDK收盤大漲21%。
對于無錫尚德的現狀,當地政府給了兩條路,一是政府出面購買該公司明年3月到期的總額高達5.75億美元的可轉債,然后經國開行注資救助,但前提是需要尚德董事長施正榮將全部個人資產做無限責任擔保;二是上市公司尚德退市,然后將其子公司——核心資產無錫尚德國有化。如果施正榮同意,則債務總盤曝光,一生事業付之東流;施正榮不同意,公司破產是大概率事件。施正榮不愿以個人財產擔保,含義明確。
而政府對光伏產業的拯救行動其實早就開始,首先是國開行等政策性銀行介入,保證重點光伏行業的授信,而后地方政府出面與上游供應商洽談以未來收益換債權,通過制訂規劃賦予太陽能、風能等以未來的想像空間,F在,則是地方政府與投資公司直接出手拯救。
對政府的接盤舉措葉檀認為,政府主導高科技行業,成功,那是僥幸,失敗,那是常態。
另外,葉檀在博文中總結出國內光伏產業的三點教訓,對今后中國高科技產業具有指導意義:其一,無技術、無品牌,無定價權,依靠外資與補貼贏利,整個光伏行業技術沒有根本性突破,而不掌握核心技術就沒有定價權,一旦主要出口地取消補貼,甚至掀起貿易戰,國內行業就會陷入滅頂之災;其二,政府扶持不出高科技,銀行砸巨資、政府偏愛,能夠做大,但不能夠做強,能夠短期粉飾財報,卻不能長期建成市場,政府的招商引資、補貼帶動了光伏行業的發展,大規模的授信迅速做大規模,但在核心技術方面卻一再受制于人,關鍵時刻暴露出高科技外衣下低端制造的本質,銀行的大規模貸款有轉化為壞帳的風險;其三,政府必須建立正確的激勵機制,可以提供信息、制訂新能源規劃,建立風投體制,建立新能源低碳交易市場與補貼機制,在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方面亟需政府制度改進,但政策的滯后,使得中國企業成為軟弱的出口巨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