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產能嚴重過剩的光伏制造業來說,對于習慣了蜂擁而至且相信有政府兜底的中國資本來說,尚德破產所顯現出來的政府不再兜底的信號,顯然具有更為直觀的警示價值
《太陽能發電》雜志記者 吳軍杰
對于尚德人來講,2013年3月20日,一定是個不得不記住的日子。這一天,曾經光耀全球新能源行業的中國光伏巨人——尚德電力,轟然倒塌。
纏綿于破產邊緣數月之久,最終卻仍難逃劫數,相信一定會有許多人對尚德的破產感到惋惜。
確實,這個曾經誕生過中國首富的企業,是有不少值得人們尊敬的地方。譬如,它以一己之力開創了一個產業,并引領這個產業成為中國現代工業體系中為數不多的能與世界先進比肩的行業。
而其創業者施正榮,也因此獲得了無數榮譽。如美國《時代》周刊的“環保英雄”、英國《衛報》的“可以拯救地球的50人”等稱號,《衛報》還給予了施正榮高度的評價——他是有效阻止地球環境惡化的綠色英雄。
同時,施正榮還被紐約證券交易所聘任為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成為30位紐交所國際顧問中唯一的中國大陸顧問。還有輿論認為,他擁有成為下一代世界級富豪的兩個重要條件,一是以最具潛力的新興市場中國為發展平臺,二是從事被認為是全球經濟新發展動力的清潔能源事業。
不過,既然有“一俊遮百丑”,就會有“一過抹百功”。
對于標桿和榜樣,人們有理由加諸更高的要求,因為你享受了榮耀,就有義務承受光環破滅之后的苛責——尚德電力及其施正榮,很可能將會長久地放在聚光燈下被解剖。
而對于卯足了勁兒想要趕上乃至超越先發達社會的國人來說,解剖這個相對更為國際化、身居新興產業的企業的發展歷程及其最終破產原因,或許的確有不少積極的意義。
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中國企業發展史上,破產倒閉的企業,數不勝數。但一如尚德的破產,具有市場經濟語境中的標本意義的,也許甚為少見。盡管在尚德宣布破產的前一分鐘,或許都還有許多人并不希望以這種方式來決定它的命運。
在我們四處求人認同市場經濟地位時,是否曾認真地回頭檢視過,我們距離“市場”究竟還有多遠?
至少,尚德給出來的,是一個市場的回答,即或其間充滿了市場與非市場的博弈。
這正是尚德破產帶給我們的價值之一。
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至今,恐怕很少有人能預料得到,這個新興的行業會充滿了如此多的悖論。最顯眼者莫過于,一方面產能嚴重過剩,一方面卻又想盡辦法扶助活不下去的企業于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