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效力已顯。
據統計顯示,18 家A 股上市光伏企業前三季度實現收入255.45 億,同比增長22.65%;其中,三季度實現收入98.00 億,同比增長48.11%,增速較二季度的17.88%明顯擴大。
與此同時,三季度行業凈利潤為2.97億,多數企業在該季度均實現盈利。
而近日,國家能源局在下發的《關于征求2013、2014年光伏發電建設規模意見的函》中再次提出,在不出現棄光限電的情況下,2014年光伏發電建設規模將從原計劃的10GW上升至12GW,其中分布式光伏項目將達到8GW。
至少在規劃上,國內光伏應用市場正式跨入了年裝機10吉瓦的時代。這對仍處于嘗試性利用的光伏電力而言,無疑是個巨大的跨越。
不過,在系統裝機規模大躍進的同時,一個新的問題也隨之浮現出來,即理論上的光伏電站市場最大安裝量究竟是多少?這將直接關系到光伏制造業未來的發展空間乃至整個產業的前景,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即便不考慮并網難等因素,光伏電站的安裝量也將受到土地及屋頂等有限的資源的限制,并非可以無限大。而根據有關測算,中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可安裝光伏系統約8000萬千瓦(80GW),如果按照年均8GW的安裝速度,不過也就只夠十年的安裝量。
那么,十年之后呢?
同時,光伏產業的整體盤活,還有賴于投資退出模式的建立,特別是下游電站投資環節的退出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光伏電站投資還存在著退出路徑過窄的問題。業內已有的零星交易行為,也由于對電站資產的評估方法存在著分歧,而對買賣雙方難以形成激勵。
從市場實際的效應來看,目前的政策面,仍然更側重于鼓勵消化上游制造業產能,對投資終端應用市場的激勵作用仍不明顯。
因此,對于產業相關各方而言,未來的工作重心,或應該圍繞終端應用市場的可持續發展而發力,特別是要通過整體市場發展規劃以及補貼調整路線圖等方式,來消解產業發展的最大不確定因素。只有這樣,才更有利于整個行業的大發展,并由此搶占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文/吳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