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7日 08:46 經濟日報
作為中國第一座并網“家庭電廠”,這個建在屋頂上的光伏發電廠累計發電超過7200度,除滿足全家人使用,還將2500多度電輸送進了國家電網———
趙春江住在上海市閔行區莘莊“陽明國際花苑”小區,他的太陽能“電廠”就建在這座11層樓的閣樓上。
趙春江是上海電力(3.10,-0.04,-1.27%,吧)學院太陽能研究所所長和博士生導師,也是我國太陽能研究領域的權威之一。他建了全國第一家與國家電網并網的“家庭電廠”。自2006年12月15日以來,這個“家庭電廠”累計發電超過7200度,除滿足全家人的使用外,還有2500多度電被輸送進了國家電網。
為了讓記者了解整個光伏發電系統,趙春江把記者帶到窗外———他的家庭電廠所在。
“建筑一體化設計很重要,不光要考慮如何讓電池板最高效地工作,還要考慮電池板安裝的牢固度。還好,經歷了幾場大臺風,它們都毫發未損。”趙春江說。
現在記者看明白了,閣樓的平臺被設計成了一個傾斜的屋頂,外面整齊地排放著22塊太陽能光伏電池板,每塊電池板大小不到1個平方米。
“這22塊電池總面積約21平方米,總發電功率為3千瓦,對于一個5口之家,這樣大小的發電設備是足夠的!”趙春江告訴記者,這些外表貌似藍玻璃的光伏電池板,就是整個發電系統的“心臟”,一個簡單的家庭電廠系統除了這個“心臟”外,還包括逆變器、交流保護開關箱、計量表和連接電纜等。
為購買這些設備,趙春江花去了12.2萬元,出于數據處理的需要,趙春江還購置了溫度儀、輻射儀、傳感器等進口器材,這些又花費了14萬元。從經濟角度來看,這筆投資到底值不值呢?趙春江和記者算了筆賬:1千瓦功率的太陽能發電設備目前市場售價約5萬元,如果按50年使用年限來計算,累計可發電約4.2萬度,折合電價平均為每度1.2元,而目前上海市電價每度0.62元,剛好是普通電價的兩倍!(不過,工業統計時,光伏電池板的使用壽命一般按25年計算)
面對這個虧本的投資,為什么還要堅持發電?“我是從事太陽能教學與研究工作的,我天天給學生和市民講太陽能發電如何如何好,人家就反問:趙老師,太陽能發電這么好,你怎么不裝一個呀!所以我就做這個示范。”趙春江笑言,另一目的是通過這套裝置收集相關的實驗數據。“我住的這個莘莊地區,代表了整個上海乃至整個長三角地區的氣候和太陽能光照情況,這里獲得的數據很具有代表性。”
趙春江告訴記者,兩年的使用,已讓他獲得了一些很有價值的數據。上海地區,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效率大約為77%,也就是說光伏發電在理論上的發電光率,結合到上海地區的實際氣候后,一般只能發揮出77%的效率;再比如通過數據分析,可以明確1千瓦功率的發電設備每年發電穩定在1000度是沒有問題的。這些為今后大規模工程設計和檢測都提供了幫助……
“太陽能發出的電是不能保存的,白天發出的電用不完的部分就直接并網進入到國家電網。”趙春江告訴記者,電力公司目前安裝的電表全部都是正向旋轉的,這意味著,不管是從國家電網下載用電,還是將太陽能發電傳到國家電網上,電表數字都是增加的。
正因如此,兩年多來,趙春江家的電費支出不減反增。由于目前太陽能光伏發電等“綠電”利用配套的具體政策細則尚不明確,趙春江家這個“中國最小電廠”面臨著“發電越多電費繳納就越多”的尷尬。
趙春江告訴記者,在日本,每個太陽能發電家庭都安裝兩個電表,一個是計算你使用了電網公司多少電、需要繳多少費,另一個電表是計算你這個家庭向外提供了多少太陽能綠電,這部分是政府必須回購的。在德國,政府規定電力公司強制回購太陽能發電的價格不低于普通電價,甚至每度還要高出3倍—5倍,以鼓勵發展家庭太陽能發電。
“目前國內還沒有對太陽能發電明確定價,因為各個地區情況不一,很難有統一的標準。”趙春江強調說,太陽能發電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是根本無法用經濟賬來衡量的。
趙春江給記者做了一個令人鼓舞的測算:上海市屋頂面積大約占到整個上海市土地面積的3%左右,約有200平方公里,如果全部安裝上光伏板,相當于建造了一個2000萬千瓦的大型電廠。按人均年用電1000度計算,僅太陽能發出的電就可以基本滿足上海市2000萬人口全年的用電需求。這意味著上海每年可減少數百萬噸標準煤的使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將大幅減少,城市生態環境會大為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