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學派認為,企業的優勢應來自于企業家的創新和管理,政府不應直接插手企業間的競爭,更不應幫助企業獲得不公平的優勢。
然而回顧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歷程,無論是泡沫之前政府的偏向性政策,還是泡沫之后政府的國有化救贖,中國光伏企業和政府之間始終牽扯著不清不楚的關系,這確令西方人有理由對中國光伏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取得的成就感到懷疑。
但既然行已至此,如何盡快找到突圍之路才是當下之重。
“光伏奇跡”背后
自金融危機之后,各國的改革或者復興計劃都將新能源作為重點對象,光伏業更是明星中的明星,各國都對自己的光伏企業寄予厚望。
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全球光伏組件供需嚴重失衡后,國際市場上光伏組件的價格迅速下滑,歐美本土光伏組件和電池企業利潤越來越薄,直至很多企業虧損倒閉。這些倒閉或者瀕臨倒閉的歐美企業中,很多也都是被歐美國家領導人以及產業界寄予厚望的明星企業,如Solyndra、Evergreen、Qcell等。
全球光伏產能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就是來自于中國的產能急劇增長。據估算,目前中國的組件產能接近40GW,而去年全球的光伏組件需求量不過24GW。
就在5年前,中國的光伏組件產能不過區區3GW,還不及目前尚德一家企業的產能,5年內,產能整整增長了13倍。
中國“光伏奇跡”的背后一直有著政府的影子,這也成為歐美市場監管者眼中,中國光伏行業的“原罪”。
在光伏最瘋狂的時候,幾乎每個省市的開發區都有光伏產業園,每個地方政府的招商團隊都在想盡辦法吸引光伏企業落戶。政府不僅提供廉價貸款、廉價土地和電力,還幫助企業招工,建設基礎設施,甚至還有地方政府贈送當地房產給光伏投資者。
在發展綠色經濟大旗下,光伏企業不僅僅是地方政府眼中的納稅和就業大戶,也關乎地方政府的臉面和政績成就。在此背景下,各路資本蜂擁投身光伏,一大批光伏企業被政府和資本迅速“催肥”。
實際上,這種扶持性措施在中國這樣的轉型經濟體中并不罕見,政府對于所謂戰略性行業企業的重點幫扶屢見不鮮。
如果中國光伏企業的市場大部分在國內的話,這種所謂“原罪”恐怕根本沒人會在意。但約90%的中國光伏組件出口到了歐美國家。中國廉價光伏組件的白熱化價格肉搏,使歐美企業在本土市場上面臨市場份額和利潤率雙下降的困境。
即使歐美光伏企業也有其自身問題,即使歐美國家對于當地光伏企業也有補貼和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