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的一份新報告警告稱,美國的太陽能行業(yè)正面臨著日益復雜的關稅和政策限制,這些限制正在從根本上重塑全球供應鏈。 報告稱,美國太陽能供應鏈正處于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因為關稅和“關注外國實體”(Foreign Entity of Concern,F(xiàn)EOC)限制可能會引發(fā)國內(nèi)制造業(yè)危機。伍德麥肯茲還警告稱,盡管進行了多元化努力,但中國仍通過區(qū)域子公司主導市場,許多組件仍然來自中國公司。 全球洞察公司表示,對東南亞電池和組件征收新的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AD/CVD),稅率從馬來西亞的 41.08% 到柬埔寨的 660.04%,以及幾項新關稅的威脅,可能會導致真正的供應瓶頸和可再生能源部署的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6 月完成的對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 AD/CVD 調(diào)查,已將這些國家的關稅率推高至超過中國水平。 本月,美國商務部對多晶硅進口啟動了第 232 條調(diào)查,并且一組國內(nèi)制造商對來自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老撾的太陽能電池進口提出了 AD/CVD 申請。這些措施正在迫使制造商進行新一輪的地理重新定位。 “太陽能行業(yè)的供應鏈洗牌揭示了一個根本性的悖論,”伍德麥肯茲太陽能組件技術和市場研究分析師艾莉莎·皮爾斯(Elissa Pierce)表示。“盡管已經(jīng)征收了數(shù)十億美元的關稅并進行了多年的多元化努力,但中國企業(yè)仍然通過區(qū)域子公司控制著制造業(yè)。“當馬來西亞的玻璃供應商和越南的框架制造商是中國企業(yè)時,我們并沒有實現(xiàn)能源安全。我們只是為相同的供應鏈風險支付了更高的價格。這些新的市場扭曲最終可能會損害可再生能源的部署,同時可能會因為 FEOC 限制而使國內(nèi)制造商無法獲得 45X 稅收抵免。” 皮爾斯補充說,對多晶硅征收的第 232 條關稅可能是該行業(yè)面臨的最大供應鏈挑戰(zhàn),因為中國控制著全球 95% 的太陽能級多晶硅產(chǎn)能。替代來源僅限于德國、馬來西亞和韓國的小型工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