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發布最新消息:調整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擔任組長一職,這也表示中央對中小企業的重視程度逐漸加深。
。
這些情況決定著中國發展新經濟的主要路徑或者特征: 一是建立標準方面中國很可能走出新的道路,以龐大的國內市場規模來帶動產業規模的行程,通過產業規模的擴大和廣泛的國際合作,促進形成標準,中國在新經濟發展的定制化能力可能是通過內需拉動的,最明顯的案例就是最近的3G標準。 第二,在面向市場方面,中國新經濟發展將不主要是出口導向,而是與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高度對接。 在第十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調是結構調整,這包括城鄉結構的調整,即城市的發展和擴張,包括產業結構的調整,即制造業的重組和服務經濟的發展,包括地區結構的調整,即在沿海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快西部經濟的發展,以及對應這種經濟調整所發生的所有制結構調整和生產關系調整,中國新經濟的發展毫無疑問要面向這些巨大的需求。 第三,在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相結合、相互滲透的方面,政府和民間將有廣泛的合作與互動,政府的作用并不僅是計劃經濟的影響,政府創造外部環境,主導經濟發展戰略,充分發揮民間的力量,推動新經濟的發展,將成為未來中國新經濟發展主要的體制特征。 因此,一方面中國會高度重視界定政府的公共職能,另一方面也會進一步完善制度,發揮民間的作用。 “十五”計劃明確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國民經濟跨越式增長的戰略。這個戰略是基于一系列重要的判斷,也就是說新經濟不僅是一次簡單的技術變革,而是一場引發社會政治經濟結構變化的重要革命,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很大的機會,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目前國家已經明確了應用主導、面向市場、資源共享、競爭開放的發展路徑,已經提出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發展指標。 初步預計信息產業占GDP的比重將從2000年的4%提高到2005年的7%,中國的網絡規模有可能從目前的世界第二位發展為世界第一位,電話的普及率將由目前的20%上升到35%以上,中國政府將在工業、農業、城市、社會保障、文化、金融、保險、教育等各個領域全面推進信息化進程。 總的來看,以新經濟推動傳統產業改造,以新經濟促進體制改革的發展戰略正在中國產生,我們已經看到,相當多的地方政府和公司已經把信息化戰略作為最重要的發展戰略加以跟進。
02 中國發展新經濟的現實挑戰 中國發展新經濟雖然有非常光明的前景,有自己獨特的路徑,但是也面臨著一些非常現實的挑戰: 1.美國經濟的影響。美國經濟是發展新經濟的主要推動力,在納斯達克股災發生以前,投資者和消費者對新經濟有過分樂觀的預期,導致了投資增加,資產價格上升,股市的財富效應又進一步拉動了消費。 但是在某一個時點上,生產能力開始過剩,投資的數量和投資的回報無法對應,消費者和市場開始質疑,泡沫開始破滅,新一輪的調整開始發生,美國經濟減緩開始對其本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通過資本的流動、貿易需求的變化、人才的流動和預期幾個方面影響到其它國家,對中國也產生了影響,目前各個方面都在關注美國經濟什么時候,以何種形態復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