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發布最新消息:調整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擔任組長一職,這也表示中央對中小企業的重視程度逐漸加深。
。
不僅從匯率和宏觀角度,而且從商業模型的變化、大公司的行為來關注美國經濟的發展和新經濟的發展。我們看到,大公司的行為產生了三點最為明顯的變化。 首先,向主流經濟全面回歸,新經濟從空中開始落地。 第二,對舊的經濟體系進行整合,形成更有效的供給鏈條,在新的供給鏈條中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 第三,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創造新的制度。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內部交易的外部化和虛擬產權的出現,以及相應的一系列政策調整,但這些究竟有沒有可能創造出新的利潤,大家都在觀望,而這種觀望的態度,無疑影響投資者的行為,也對中國新經濟產生了影響。 2.發展新經濟的要求與傳統體制的沖突。前面講到,新經濟并不簡單地對新技術的擴散和應用,政府的信息化并不意味著僅僅增加投資、微機和用網絡把工作流程連接起來,實現無紙辦公。 它本質上是業務流、信息流、體制結構的重整和激勵機制的變化。在這個變化過程中,必然產生種種沖擊,特別是對既得利益進行調整。它要求產生一種新的、扁平的、互動式的結構,并對傳統的縱向一體化和金字塔結構進行挑戰。 新經濟要求互聯、共享、整合,而計劃體制的舊經濟要求封閉、獨占和縱向一體化。這種沖擊以及由于這種沖擊所帶來的影響,目前我們已經感覺到了,兩者之間的沖突還會發生。 因此,需要把發展新經濟的目標和改革舊體制的目標進一步結合起來,促進兩者之間的互動。 3.人力資本的局限性。我們知道,在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人力資本。通過人力資本實現創新,是新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中國的人力資本盡管相對豐富,但有一個致命的弊端就是由于傳統的教育體制,專業分割得非常厲害。 工程師的知識集中在非常狹窄的科技領域,由于這種職業的偏好,使得他們更有興趣做一些體現技術水平高的工程項目,而對主流經濟存在的特點以及對主流經濟進行體制改革的要求似乎不重視,也不理解,這就導致了技術與市場需要兩層皮的現象。 在這種特殊的背景下,非常需要產生一批具有親和特征的企業家。這些企業家對市場理解,對技術也理解,把兩者的行為可以對接起來,而企業家必須產生于好的公司治理結構的基礎之上。 目前我們的治理結構無論從理論、政策和實踐來說,都處于初級的發展階段。因此,人力資本的局限性和治理結構的不完善,是新經濟發展的另外一個重要制約。 4.壟斷的制約。新經濟的本質是自由競爭、自由流動,但目前我們存在兩種壟斷,非常不利于新經濟的發展。一是行政性的壟斷,行政性的壟斷與傳統的審批制密切結合。 在推動信息化的過程中,各個部門、各個省以及省內的各個廳局,都要求建立信息化平臺,這產生了嚴重的重復建設,令人擔心的是,這種重復建設并沒有沿著新經濟應該發展的軌跡前進,而是走傳統工業的道路。 汽車工業發展的教訓,政企不分的辦法,不利于汽車工業競爭力的提高和規模經濟的形成。 與行政壟斷相對應的是外部交易的內部化,推動新經濟發展和建立政府的信息化平臺應該廣泛地進行招標,使最優秀的力量能夠進入這個領域。 但是,由于行政壟斷的存在,這些項目的承擔者,都交給了內部水平比較低的部門來做,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我們正面臨著新一輪的低水平重復建設。 更令人擔心的是,發展新經濟的本意是通過發展新經濟促進體制改革,但如果這種現象繼續延續,很可能產生一個我們不希望看到的結果,就是新經濟的發展強化舊的體制。 壟斷的第二個方面就是電訊的壟斷,雖然中國電訊一分為四,價格競爭開始出現,但是長話業務仍然一家獨占;市話業務存在著自然壟斷又難以監督; 移動通訊競爭仍然不充分,相互制約的監管框架還沒有形成,這導致了信息產業發展的外部成本很高,消費者的剩余也在減少。推動反壟斷的進程是發展中國信息產業和新經濟一個現實的挑戰。 5.使創新活動沒有出口,資本市場尚不發育。新經濟的本質特征是創新,創新的主體應該是中小企業,我們不能對傳統的大型企業在新經濟領域發展方面抱有過大期望。 但中小企業面臨兩難的選擇,一方面依靠自身的積累,不足以形成規模,另一方面又不可能獲得財政的支持。因此,只能通過資本市場的發育來獲得發展的資金來源。 因此,發展新經濟意味著對中小企業的支持,而發展中小企業意味著對資本市場報以厚望,但是目前這方面進展的步伐仍然緩慢。 我的想法是,短期的問題需要從長期的結構角度來加以認識。中國發展新經濟是總體發展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資本市場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應該大力提倡,大力支持,加快發展。 6.基本的市場制度尚不健全。包括信用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擔保制度、中介機構的服務、公司治理結構等等各個方面,如果不全力創造一個有利于新經濟發展的體制環境,就不可能實現新經濟的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