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上半年開始,包括遠景能源、天合儲能、遠東控股、美克生能源在內的企業高管就針對產能過剩發出預警。甚至有人直言,儲能的大規模洗牌已不可避免,80%的企業將被淘汰出局。 高工產業研究院在7月份的報告中指出,儲能電芯市場的集中度正在擴大,三、四線和新進入企業可能會被邊緣化。海辰儲能聯合創始人王鵬程也強調,未來三年將是儲能行業的“生死卡位賽”。 在楚攀看來,本輪儲能熱最大的弊病就是盲目。諸多企業看到儲能在新能源、新型電力系統和碳中和扮演的重要角色之后,紛紛選擇跨界。“但凡和能源電力沾點邊的企業,都在做開拓,或者構建隊伍去做儲能業務。不論有沒有足夠的基礎和在市場中存活下來的可能性,反正都先做再說。” 畢馬威和中電聯聯合發布的一份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國內成立了3.8萬家儲能相關企業,數量是2021年的5.8倍。 而這些新玩家,普遍把系統集成作為切入點。“因為不涉及生產制造,只需要采購零件做組裝,是投入最小、見效最快的方式。”即便門檻看似不高,多位業內人士指出,目前能拿出集成產品的廠商不超過200家。 “但別說百余家了,十幾家就很卷了。”一位行業人士無奈地說道。 劣幣出清才有未來 在近日廣東省舉辦的儲能產業論壇上,天合光能戰略研究與發展部儲能總監李秉文提到,儲能行業出現的價格惡性競爭:“一個最新招標,儲能系統價格只有6毛6一個瓦時,這個價格都是不賺錢的。” 價格戰,是行業內卷式混戰的明顯特征之一。今年以來,多數儲能企業不惜以利潤下滑甚至是由盈轉虧為代價,普遍奉行低價策略。 比如中國能建2023年度磷酸鐵鋰電池儲能系統集采項目中,比亞迪分別在0.5C和0.25C標段報了0.996元/Wh和0.886元/Wh的最低價。有分析認為,報價接近甚至低于成本價格,是比亞迪發力國內儲能市場的信號。 正常情況下,儲能電池的毛利是15%-20%。以兩小時的儲能系統為例,行業平均價格是1.3-1.4元/wh。楚攀表示:“比亞迪能投到1元/Wh以下,肯定不賺錢,甚至是虧本的。但中國的儲能市場高度看重業績表現,如果沒有同類型項目的業績積累,在大項目的競標中是沒有任何優勢的。” 這也是為什么,諸多電芯廠商寧愿出讓電池全部毛利,哪怕賬面虧損的情況下,也要投標、競標的原因。 知情人士告訴虎嗅,海外儲能具有溢價空間,毛利率要比國內更高,比亞迪此前把儲能業務的重心放在了海外,看到國內儲能市場增量位居全球第一之后,又覺得國內市場非常重要、不能丟,于是想回來重新做。“但由于客戶關系的積累和沉淀不夠,為了快速中標,比亞迪的策略就是用低到同行都投不出來的價格,把項目搞到手。” 其實不僅是比亞迪,缺乏品牌溢價能力的二三線電芯企業,也不惜以虧損為代價,去拿項目、搶份額。楚能新能源董事長代德明就公開宣布,到今年年底,該公司生產的280Ah儲能鋰電池將以不超過0.5元/Wh的價格(不含稅)銷售,同時宣布對產品質量按照行業標準進行質保,該價格不受上游碳酸鋰價格波動的影響。 2022年,儲能電池價格高位時超過了1.3元/Wh,市場均價在0.88元/Wh左右。多位行業人士表示,從去年Q4開始,很多企業為搶占市場份額,紛紛采取降價策略,電池價格降到了0.7元/Wh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