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產能過剩,行業競爭加劇,據高工產業研究院觀察,今年9月儲能電池的報價已接近0.4元/Wh;儲能系統報價也已經跌破1元/Wh。相關數據顯示,1小時/2小時/3小時/4小時儲能系統最低報價已低于0.9元/Wh;0.5C直流側最低報價為0.66元/Wh。 目前,比亞迪、寧德時代等頭部廠商,更為看重單個項目幾百兆瓦時的大型儲能項目的市場。楚攀直言,國內大部分的甲方都比較急功近利,只注重眼前利益。如果說有供應商品牌知名度和口碑還不錯,還投了很低的價格,然后在簽商業合同的時候,他們很難抵抗這種誘惑。所以以虧損的心態去爭取業績的企業,接下來肯定會層出不窮。 不過寧德時代認為,行業靠低價爭奪市場的方式難以為繼,他們更希望通過產品創新和差異化競爭,盡可能不被拖入價格戰的泥潭中。如果無休止地打價格戰,造成產品成交價格越來越低,很可能導致質量不過關的產品流入市場。 而劣幣驅逐良幣,對整個行業都將是悲劇。畢竟,大儲的安全性很重要,當年韓國人做的儲能電站50%都燒掉了,而國內還有不少儲能電站,為了應付強制配儲,選用了一些質量不佳的廉價電芯和集成產品,一直被當作沉沒成本,處于“建而不用”的狀態。 中電聯調研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國內電化學儲能項目平均等效利用系數為12.2%,新能源配儲利用系數僅為6.1%。大量的儲能設施處于閑置“曬太陽”的狀態。 不過,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業主開始注重儲能的安全性。因強制配儲而采用比較差的電芯或者集成產品的情況,已經在大幅減少。尤其是“五大六小”的風光場站配儲項目,都會選用中等以上的電芯產品,沒人敢用質量沒有保障的電芯,怕被追責。 劣質產品徹底失去生存空間,是楚攀認為低價中標不會一直持續的原因之一。“電芯廠商靠兩三個項目的業績積累,建立了基本的商務關系之后,投標價格會趨向恢復行業平均水平,將毛利率控制在10%到15%之間,這是大家遲早要做的。” 眼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的機制尚未完善,終端儲能項目的盈利性還無法得到保障。不過據業內人士觀察,自今年以來,源網側和發電側儲能從小額零星采購,向大規模框架協議采購的趨勢明顯。與此同時,儲能項目從過去的強配向集中式的共享儲能發展,單體規模越來越大。 這意味著,一旦這種投入數十億、發電量百兆瓦時起步的儲能電站建成,電網肯定會主動調用,無形中會把準入門檻拉高很多,沒有一定實力的玩家,就很難進入到發電側和電網側的框采里面去。“當源網側對中小玩家關上了大門之后,勢必會把他們都趕到工商業側的儲能,這部分的市場競爭加劇,會讓行業洗牌和出清階段提速。”錢振華談道。 如此一來,距離儲能賽道從混亂到有序,市場向良性方向發展的腳步也越來越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