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專家告訴記者,高質量、高水平的產品未來還將持續旺盛的需求,但一些低端的產品可能逐步被淘汰,未來這將是常態,未來五年國內光伏市場將會繼續升溫。
作者:楊鯤鵬 來源: 中電新聞網 原標題:光伏回暖態勢將持續向好 作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產業,光伏產業在我國的發展卻如同一部大片劇情一樣跌宕起伏。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的呱呱墜地,到新世紀以后的迅猛發展,再到國際“雙反”時期的步履維艱,光伏產業在短時間內經歷了其他行業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歷經的坎坷歷程。 據了解,中國的光伏企業在經歷“寒冬”后,有的已倒閉,有的則存活下來,活下來的企業正在慢慢復蘇。目前階段性的產能過剩有沒有“后遺癥”?企業如何創新才能永立先鋒?光伏行業的未來前景如何? 未來五年繼續升溫 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伴隨光伏產能過剩引發價格戰、歐洲債務危機使市場增速下降以及歐美“雙反”關稅導致的市場不確定性,中國光伏行業“一夜入冬”,可以說這場危機深刻改變了我國光伏產業的格局。 對于活下來的企業而言,當前產能是不是還存在過剩?“不能一刀切地說光伏行業存在產能過剩,光伏行業本身分為晶硅發電和薄膜發電,下面還有更細的分支,而薄膜發電目前還是供不應求的。”漢能董事長李河君表示,如果薄膜發電被大規模投向國內市場,直接市場預計有10萬億元,間接市場達到30萬億元。 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高紀凡則認為,這個問題要區別看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際上是兩個方面,一是去掉一些低效、低水平的產能,二是能夠創造或者提供一些能夠更高、更好滿足客戶需求的產能,而后者才是根本。 記者了解到,目前整個市場需求還處在平均每年增長15%左右的通道中,在未來五年內,雖然組件的產能可能有80吉瓦左右,但是太陽能電池、硅片產能實際上也就是60吉瓦到70吉瓦,一些高效電池等高質量產品產能大概只占到50%,這意味著一些高性能產品實際上處在一個供不應求的狀態。 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光伏產業在2015年大大地火了一把。 來自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光伏新增裝機量約15吉瓦,同比增長40%以上,連續3年全球第一,其中地面電站占比84%,分布式電站占比16%,而累計裝機約43吉瓦,躍居全球第一。 受上游火熱的拉動,光伏中游組件企業也隨之火了一把。 數據顯示,2015年組件產量超過43吉瓦同比增長20.8%,51家組件企業平均產能利用率為86.7%,比2015年上半年提高6個百分點。前十名企業利潤率多在兩位數,對33家通過規范條件的企業的2015年經營業績分析后(統計中排除了幾家因歷史包袱過重而導致虧損的企業),僅有4家企業虧損,平均利潤率達4.8%,明顯高于電子制造業3%的平均水平,也高于2015年上半年的2~3個百分點。 業內專家告訴記者,高質量、高水平的產品未來還將持續旺盛的需求,但一些低端的產品可能逐步被淘汰,未來這將是常態,未來五年國內光伏市場將會繼續升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