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反思商業銀行在新能源戰略上的得失時,一位國開行內部人士說道,當初決定要上光伏項目時,內部是有不同聲音的。
國開行光伏信貸沉思錄
五年前,在決定是否上馬光伏時,支持者認為,國開行應該追隨國家戰略走向,況且新能源提供的市場潛力是巨大的;反對者則認為,光伏行業,其實業主體主要為民營企業,與國開行一貫擅長的城市開發金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相比,缺乏足夠的信用保證,尤其是政府信用,“這與開行一貫的信貸文化也多有沖突。”
“當時,行里請了一批老專家論證光伏項目的可行性時,一些老專家提出了質疑之聲。”上述人士透露,依照當初的科學測算,地方政府如此大規模地上項目,“不出三年肯定會遭遇過剩危機,況且這又是一個兩頭在外的行業,原材料和市場都不在我們手里。”
果不其然,五年后,光伏產業已經成為“盲目擴張”和“產能過剩”的負面典型。
2007-2012年,中國光伏行業連續5年年增長率超過100%;待到2011年,產能過剩危機已經全面爆發。
公開數據顯示,2011年和2012年,我國光伏產能已經達到35GW和40GW,占全球總產能的六成以上;而2011年全球產能不過27GW,2012為30-33GW。
地方政府隱形背書
近幾年來,國開行已經成為國內支持新型能源最多的銀行。
僅以光伏發電為例,即便在2012年產能過剩的當口,國開行也未放棄對光伏下游發電企業的支持。12月7日,國開行有關負責人向本報記者表示,截至2012年10月底,國開行對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累計承諾貸款410億元,較去年年底340億元的水平有所增加,貸款余額300億元。
“無論賽維、尚德還是漢能,中國光伏巨頭的特點是,政經捆綁,光伏企業自身發展與地方政府產業振興計劃綁定在一起了。”某國有大行風控部負責人如是說。這也恰是包括國開行在內的商業銀行大舉進入光伏領域的關鍵所在。
作者: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