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銀萬國[微博]出具的一份報告顯示,光伏發電系統造價已由2010年的30元/瓦,降至目前的8元/瓦至10元/瓦。一位業內人士分析,如果能抓好這個時間差,金太陽項目的內部收益率可能高達30%,而正常情況下內部收益率僅為8%至10%。
還有少量業主拿到補貼之后,不積極開工,只為吃利息。10兆瓦的金太陽項目,首期可獲得補貼款超過3500萬元,利息相當可觀。“大不了政府發現了,再把補貼收回去,就當它是財政部的無息貸款。”
評審-組件商-EPC-業主,形成了金太陽項目的一個閉合循環。制度的設計漏洞,使得循環里的各個利益主體都可分享到財政補貼資金。
“金太陽工程是典型的制度設計缺憾工程,事前補貼,無論財政部怎樣的實施路徑和制度防范,都會有沙漏的存在。”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告訴《財經》記者,財政部在這個工程中,既是出納又是會計,出現了體制性的錯位。
釜底抽薪
此次下發的117號文,抽走了金太陽示范工程的根基,讓鏈條上每一位利益相關者陷入焦慮
從2009年啟動的那一刻開始,金太陽工程就陷入“鉆漏洞”與“打補丁”的博弈之中。
2009年第一期示范工程,包括329個項目,設計裝機總規模642兆瓦。按規定,這些項目按工程投資(約29元/瓦)的50%給予國家補助,偏遠無電地區的獨立光伏發電系統,則按投資的70%給予補助。
“金太陽進入的門檻較低。只要能擠進名單,中央財政在投資的時候就補貼,也不需要地方配套。”相關部委一位部門負責人,用“洶涌”一詞形容當時的企業申報潮。
第一年暴露的問題,是一些企業獲得財政補助資金后,用劣質材料來進行建設。2010年,財政部宣布取消39個“圍而不建、以次充好”的項目,總計裝機54兆瓦,這其中包括無錫尚德、阿特斯、BP等國內外知名光伏企業擔任業主的工程。
2010年,三部委與住建部聯合下文,將關鍵設備招標方式由項目業主自行招標,改為國家集中招標。國家財政資金按中標協議供貨價格的一定比例給予補貼。
但是,2010年項目的補貼標準,仍按照2009年的市場行情確定。企業中標后,國內光伏設備價格上演“高臺跳水”。于是,大量的金太陽工程開始延后開工時間,坐等組件價格繼續下降,以便獲取額外的利潤。
業內人士很快發現,集中采購設備仍無法保證工程質量。“中標的大企業也有庫存和瑕疵品。這輪金太陽工程,基本把設備商們的庫存都清理了。”一位設備供應商介紹說,“大型地面光伏電站采購時都要求質量最好的組件,而金太陽工程的屋頂電站,往往向我們采購最差的組件。”
到了2011年6月,三部委又將政府集中招標,改為由業主單位自主采購。
一位設備商則告訴《財經》記者,金太陽業主還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