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歐盟貿易司發言人在回應中國媒體時,否認了“首輪談判破裂”的說法,他說,按照歐盟的程序,正式的實質性的談判只會在初裁之后進行,現在中歐之間僅是技術性磋商。
阿特斯在歐洲的律師團隊也持這樣的看法。據他們在歐洲了解到的信息,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臨時懲罰性關稅一定會開征。“從6月6日初裁到12月份終裁出臺,這個期間一定是個很艱難的談判過程。”張含冰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還有業內人士指出,事實上,歐盟委員會根本無心與我國機電商會談判,光伏反傾銷的談判,不僅局限在光伏行業,談判更多的是在兩國政府層面。
路透社5月22日披露的一份文件顯示,歐盟監管方加大對中國當局的施壓力度,威脅對中國太陽能面板和電信設備征稅,意圖將中歐投資協定、中歐自貿區協定等內容捆綁在一起談判,以實現讓中國開放更多市場的深層次目標。
“對于光伏反傾銷,現在技術性的談判已經不重要了,眼前的核心問題是,如果歐盟執意要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中方會采取相應的反制性措施,涉及多少金額會是對等的?下一步,貿易摩擦會不會由光伏產業延伸到其他產業,歐盟對短期的經濟賬過于算計,會不會影響中歐經貿領域的深度合作?經過這個事件,要讓歐盟也有一個反思。”李鋼說。
據了解,中國商務部去年11月1日決定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這是在歐盟對華光伏產品進行“雙反”立案的背景下,中國國家層面支持中國光伏企業的反制措施。另外,近日有消息稱,中國酒業協會已將葡萄酒反傾銷申請遞交商務部,商務部將對進口葡萄酒進行反傾銷調查。
尋求歐盟以外的市場
盡管高層已經就光伏反傾銷一案展開磋商,但一些中國光伏企業還是難掩悲觀。有分析認為,歐盟“雙反案”裁決之后,中國光伏產業將面臨生死抉擇,甚至一半企業將破產。
“所謂損人不利己,是在安慰大家,控制悲觀情緒蔓延,然后再慢慢想辦法。”一位光伏企業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自今年3月份以來,中國光伏產品出口歐盟幾乎已停滯。“由于有征收關稅的風聲,歐盟國內的進口商要求中國企業押貨款30%,以備將來繳稅。3月份以來,中國企業基本沒有出貨了。因為本來就不掙錢,只想回籠資金。押貨款30%,怕拿不回來,就算拿得回來,也押不起。自2011年以來,由于中國光伏產品產能過剩,有些企業出于回籠資金的需要,本來就是低于成本銷售的。”
歐盟這次反傾銷,對中國企業的影響,比上次美國反傾銷要大得多。首先在涉案金額上,2011年,中國光伏產品對美國出口金額約為31億美元,而這次歐盟反傾銷案中涉案金額達210億歐元。此外,美國反傾銷針對的是中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片,中國企業采購非中國生產的電池片就可以規避。但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