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光伏行業備受外界詬病的一點是產業鏈中制造環節經年累月的產能過剩沉珂。行業持續低迷之下,這一罪魁險些成為壓垮眾多光伏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盡管今年以來,光伏行業整體回暖,包括硅片、電池及組件等環節的市場需求逐步回調,眾多企業去產能化過程加速推進,大有漸漸摘掉產能過剩“帽子”之勢。但殊不知,產能過剩的“風暴”正隨著光伏電站井噴式的開發熱潮而轉移至產業下游慢慢發酵。
一個直觀顯示這一趨勢的數據是,目前在國內已披露的達成意向、簽約以及正在開發建設的光伏項目達到130GW,這甚至比國家新擬定的到2015年裝機達35GW的“十二五”目標還要多出逾3倍之多。
投資火熱的背后,除了企業投資收益不確定已成普遍現象之外,更深遠的,或許是越來越嚴重的“棄光”現象正在讓一批批大干快上建起的電站難逃“曬太陽”的命運。
包括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行業近年來普遍遭遇的發展瓶頸是并網難問題。風電過去幾年因盲目上項目而遭遇的“棄風”、“限電”現象愈演愈烈,終致行業從“鼎盛”到“一蹶不振”。從目前現狀來看,這一覆轍似乎要被光伏行業重蹈。
在業內專家看來,由于規模尚小,目前國內光伏電站“棄光”現象還不是很突出,但隨著電站規模不斷增大,未來光伏并網問題甚至可能比風電更要突出。
電網方面專家曾告訴記者,太陽能資源相對于風能的間歇性和不可控性特征更明顯,因此,發電上網對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沖擊比風電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是在西部電網覆蓋薄弱的地區大規模建設大型地面光伏電站,未來很多電站在運營過程中會遭遇大面積的“曬太陽”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