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家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認為新能源成本降低不能簡單歸結于技術進步。今天可再生能源價格比五年前大幅降低并不僅僅源于技術的進步,產能過剩與市場競爭是兩個主要原因,許多企業甚至在虧損經營。這樣的低價不可持續。利布萊克回應目前虧損的企業多是生產成本較高的企業,而不是成本低的企業。
風電與太陽能電力不能只考慮上網電價,要看系統的消納成本。上網電價只是衡量可再生電力的一個指標。衡量真實的成本競爭力,還要看整個可再生電力供應鏈、發電與消費端的系統綜合成本。另外,可再生能源發展依賴政策支持,市場自己無法推動。如果缺乏政策支持,化石能源的份額將在能源結構中居高不下。
專家們還對場外技術進步對能源行業發展的影響表達了看法。利布萊克認為,非能源領域的技術進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先進機器人、新材料、3D打印機、自動導航與駕駛汽車等)將使能源系統更加高效,更加容易接納清潔能源。
與會專家同意這一判斷,認為信息技術滲透于能源系統,將是清潔能源發展的重大推動力。但是,能源與信息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熱力學定律為能源系統的發展設定了邊界,但信息傳輸不遵守熱力學定律。因此,我們不能期待能源技術能夠獲得和信息技術一樣的迅速發展,也不能期待能源網絡能像信息網絡一樣高速低價而不受距離限制地傳輸能源。他們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說,《第三次工業革命》所倡導的“能源互聯網”概念可能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