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與政策改進需同步進行
按照2020年我國能源發展目標,如果將儲能用于全國30%風電和光伏發電的穩定輸出,可以得到直接效益6000億元,節約原煤6900萬噸,減排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分別為120萬噸和1.39億噸。
“基于成本現狀,在各種儲能技術中,鈉硫電池是率先走到商業化的一種,廣泛應用于削峰填谷、可再生能源并網和應急電源等。”中國電力科學院新能源研究所儲能室副主任陶以彬介紹,鈉硫電池技術長期被日本NGK壟斷。我國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研究鈉硫電池,但由于一些難以逾越的難題,很長一段時間內進展十分有限。直到2006年,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和上海市電力公司合作,自主研發出650安時儲能用大容量單體鈉硫電池,此后又利用一兩年時間把它推到工程化研究,研發出了2兆瓦的小批量平臺,我國也因此成為除了日本之外惟一能夠達到這一水平的國家。國家應該盡快研究儲能技術的相關產業標準,加強儲能技術基礎研究的投入,切實鼓勵技術創新,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從規模儲能技術發展起始階段就重視環境因素,防治環境污染;充分發揮儲能在節能減排方面的作用,把對新能源的鼓勵政策延伸到儲能環節。
“除了技術層面外,宏觀政策層面也需要不斷跟進。”張衛東提出幾點建議:決策支持和電價改革尚需推進,銷售方面則要著力引導用電互動、推動清潔能源消納,除階梯電價外,還可試點峰谷電價和分時電價;清潔能源和智能電網的金融財稅政策支持要適度,避免浪費;推進試點工程,提供事實依據;加強自主創新與人才培養,用技術推動經濟進一步發展;統籌推進產業鏈延伸和相關行業協調發展,如推動智能用電產業聯盟等發展;統籌推進智能電網產業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