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公布了碳交易市場履約成績。 在今年完成履約的五個碳交易試點中,北京碳市的二級市場成交量居首,累計成交超過200萬噸。同時,北京也是對重點排放單位違約約束最強的試點,對未清繳部分配額開出市場均價3-5倍的罰單。&nb
有些單位開始不理解,認為我們又沒有生產,有什么好排放的?我們就要和他解釋,排放是怎么產生、怎么計算的。
另外,排放測算也富有挑戰,北京納入的行業多、同一個行業中的不同企業情況也不同。比如連鎖服務業,旗下店面是成倍增長的,測算工作量就會很大。還有一些小區物業,今年和去年管理的樓宇可能完全不同,也需要重新核算。
第三,北京的總部經濟、央企、跨國公司以及公共機構比較多,履約期間有大量細致的工作要做,溝通協調難度不小。
因此,我們開展了多次培訓,累計培訓大約五千多人次,總共七八期。在對企業的培訓過程中,我們一輪一輪地請專家講解,有從理論層面講為什么要控制排放的,也有介紹報送制度、排放核算方法等技術層面的,讓企業了解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對第三方機構應該掌握什么、了解什么、職業道德等方面,也都進行了培訓。同時我們開展了廣泛宣傳,無論是紙質媒體還是電視,還包括微博、微信都進行了大量宣傳。
第四,我們加強對重點用能單位的溝通交流,比如把大型企業召集在一起專門培訓,還發動了一些技術支撐單位和行業協會。
最后就是加強執法,我們制定了相關政策法規并經北京市人大、市政府通過,對違法行為要依法處理。
記者:在這幾輪培訓過程中企業都有參加嗎?
洪繼元:個別企業有些場次沒有參加,但我們絕不會讓任何一個企業落下。如果這家企業這次沒來,下期培訓肯定要通知,如果下期還沒有來,再下期還會通知。通過幾輪培訓,重點排放單位絕大部分都參加了。
記者:在執法過程中所接觸到的企業未履約,是出于什么原因?
洪繼元: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原因。一種情況是,企業雖然有人員參加培訓,但人員流動比較大,參加培訓的人員總是在換,因此,雖然這些人知道了碳交易情況,卻往往沒有將信息向上傳達,造成企業高層負責人并不了解的情況,所以沒有完成履約。
另一種情況是,企業領導重視不夠、認識不足,存在僥幸心理,覺得排放看不見、摸不著,沒辦法實際測算。
針對這兩種情況,我們與企業進行深入溝通,拿著法律條文、“人大”決定給他看,企業如果不履約的話就違法了,違法就得處罰,所以引起他們的高度重視。經過幾輪溝通協調包括約談,絕大多數企業主動履約。
記者:對未履約企業將采取哪些處罰措施?
洪繼元:對于剩下的十幾家未履約企業,我們正在進行相應的執法程序,也事先跟他們做了深度溝通。根據《碳排放權交易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規定》,我們對企業排放超出配額不同比例的情況制定了3至5倍的罰款,罰單已經開出。
而企業經過復議期也沒有提出異議,都表示服從法律約束。
至于未履約企業的名單,我們考慮畢竟是首年試點,企業未履約也有各種實際原因,從保護企業的角度考慮,接受處罰后,我們就不對外公布了。但相信有了今年的經驗教訓,下一年的履約過程中企業的表現會更好。
作者:張晴 李雪玉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