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北京、深圳等7個試點碳交易市場已相繼投入運行,其中5個試點已經執行了管控企業2013年排放量的履約。各個試點規則設計差別較大,成交均價也呈現出較大的成本差異,呈現出多元化的區域碳市場發展格局。但縱觀整個碳交易市場,仍存在一些共性問題亟待解決。如企業對二級市場的交易普遍缺乏積極性,一些企業抱怨配額分
此外,企業檢修、事故意外等突發情況未被考慮。大部分生產型企業每兩三年進行一次大規模檢修,檢修時間為1~3個月不等。而如果采用歷史法計算平均值時,若未將其剔除,使得配額分配過少。此外涉及能源安全的行業,如石化等,會面臨政府安排的計劃外生產任務,使得企業面臨額外的排放成本。
歷史法雖然提高了監測報告核查體系(MRV)的運行效率,降低了初始成本,但是帶來了顯著的公平問題,極大增加了市場運行成本。這些公平問題一方面是由于經濟周期等外部客觀因素造成的,另一方面則是因為MRV方法學體系缺乏自我糾錯機制,無法適應復雜的企業狀況。不合理的分配結果貢獻了市場上的部分交易量,個別企業甚至抱怨其交易活動完全是由于分配不合理造成的。
二級市場緣何不活躍? 擔心未來配額不足,希望留存配額,傾向于儲蓄而非交易
國有企業在參與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上的意愿明顯不同。國有企業普遍將參與一級市場有償分配活動視為政治義務,而對二級市場的交易活動缺乏積極性。除極少數具有碳資產管理意識的企業外,國有企業內部復雜的管理決策流程和風控手段,降低了其參與二級市場的靈活性和可行性,這一局面短期內無法解決。這意味著在國有企業主導的碳市場中,一級市場相較二級市場更具有吸引力。
由于國有企業在碳市場的主導地位,其風險偏好顯著影響到了參與二級市場的積極性。事實上,控排企業參與二級市場存在以下障礙:擔心未來配額不足,希望留存配額,生產型企業普遍擔心未來配額緊缺,因此傾向于儲蓄現有的配額供未來使用;普遍未建立有效的碳管理體系,只有少數企業成立了工作小組,應對政策風險,但是這些工作小組并未獲得授權進行二級市場的交易;缺少專業性人才,大部分企業指派部門經理或者副總經理負責,由工程師或能源環保管理人員構成,這些人員缺乏參與市場交易的知識、經驗和信心;政策不穩定,使得參與市場的風險較大,過高的風險迫使各個企業采取了觀望的態度,決策人員不愿承擔潛在的風險和責任。
作者:陳波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