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買單的補貼模式,盡管快速培育了國內光伏市場,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受到抑制,投資風險轉嫁給了消費者,可政策紅利卻被壟斷企業獲取。 中國改革開放之路基本上是采用后發優勢理論,是指后發展國家可以從先行發達國家那里很快模仿到技術,不必走彎路,甚至可以利用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機會,直接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并融入其
全民買單的補貼模式,盡管快速培育了國內光伏市場,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受到抑制,投資風險轉嫁給了消費者,可政策紅利卻被壟斷企業獲取。
中國改革開放之路基本上是采用后發優勢理論,是指后發展國家可以從先行發達國家那里很快模仿到技術,不必走彎路,甚至可以利用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機會,直接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并融入其全球產業鏈中,使后來者能順利實現現代化。我國光伏產業不僅篤信后發優勢理論,而且走出了一條“用市場換技術”的“血淚”之路。
政府的有形之手 在2004年光伏產業起步時,因創新能力不足,市場發育程度不夠,使該產業已出現了三波起伏。為扶持該產業,培育環保經濟,政府的確給予該產業超國民的政策待遇。國家發改委2006年1月4日頒布《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發改價格(2006)7號)》著重規定:針對不同可再生能源技術特點和經濟性,明確上網電價定價方式和水平;明確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電價超出部分由全體電力用戶分攤的原則,確定分攤水平、具體的征收、支出的管理辦法。不僅從此拉開了可再生能源發電產業提速的大幕,而且超越權限,替全國人大做主,從全體國民的錢包中拿錢發展該產業。
但2008年遇上了全球經濟危機,使光伏發電與其他產業一樣都出現了外需不足的問題,為了確保國內GDP和就業,政府意外采取了4萬億元財政外加三年26萬億元信貸的超大規模貨幣刺激的經濟計劃,使想進入該產業和想引進多晶硅等光伏發電組件生產裝備的企業獲得了極大的融資便利。
作者:馮躍威 來源:能源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