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對人的誘惑在于,它總是不動聲色地把一些玄機和關節隱藏在草蛇灰線的痕跡中,需要時過境遷之后才能發覺其間隱秘的關聯。
18世紀后半葉,煤炭的大規模利用帶來了第一次工業革命。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石油催生了汽車時代和電氣時代,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人們一向認為工業革命的核心是技術革命,但深究會發現,前
前兩次能源轉型,其實也是人類在能源利用上從效率低、清潔度低的“高碳能源”向效率高、清潔度高的“低碳能源”演進的過程。哪一種能源能被人類所選擇,也是一種“適者生存”的結果。一種能源要成為主導的能源品種,需要滿足幾個基本條件:規模供應,技術過關,具有經濟性,具備配套的設備設施;在低碳成為潮流的當下,還必須滿足一點:具有較少的環境負外部性。
新的能源革命已成為許多人的共識,但人們對其基本內涵則有不同認識。比較常見的一種說法是:新的能源革命將是新的通信技術和可再生能源相結合,形成能源互聯網,在此過程中,新能源技術、智能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不斷突破,與智能電網相結合,推動第三次工業革命。
關于能源互聯網這一概念,業界討論雖多,但對其內涵、形態和發展路徑都還缺乏深入研究。我個人比較贊同IEA(國際能源署)的觀點:21世紀的世界能源結構將以電為框架,大部分能源都將轉化成電再加以使用,電成為能源基礎平臺和能源系統優化的核心。在所有的能源類型中,電最具有民主性、普適性和普惠性,因而能成為能源轉換中的一種重要中介。電的這一特性,為人類第三次能源轉型提供了一種極富可能性的路徑,即以電為中心,圍繞更清潔經濟的發電、更安全高效的配置、更便捷可靠的用電展開,將各種用能方式、用能主體、用能區域高度連接在一起,從而呈現一種“能源民主化”的圖景。
這一能源民主進程將呈現三個特征:一是去碳化,從高碳能源到低碳能源。減少對化石燃料的過度依賴,實現能源組合的多樣化和低碳化。二是去中心化,從精英能源到大眾能源。能源生產呈現中心分散的趨勢,能源使用呈現品種多元化、使用方式多樣化的趨勢。三是去資本化,從資本主導到資源主導。主要依靠大資本、大投入的資本主導型能源發展模式將受到挑戰,充分利用分散的資源、即產即用型的資源主導型能源發展模式逐步興起。
中國對世界第三次能源轉型至關重要
在上述過程中,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中國作為能源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能否順利完成這一次轉型,將決定自身的地位和國際格局。
目前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發展方式,高污染、高耗能的能源消費模式,折射的其實是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和落后的工業布局。一個社會的能源結構不發生大的轉變,經濟社會轉型也將缺乏動力和基礎。
因此,中國亟需一場深刻的能源轉型,建立更加高效、清潔的能源生產和消費體系,否則經濟可持續發展難以為繼,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宏大夢想也無從談起。
作者:胡森林 來源:搜狐財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