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產業在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實施后進入了發展快速道。短短幾年時間里,我國的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占到全球三分之一以上,成為當之無愧的領頭羊。 在霾深霧重的日子里,風電被賦予了特別的期待,但是囿于輸送“公路”并不通暢,原本可以助力藍天的風電,依舊
記者:我國對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支持政策有很多,這些政策真的落到實處了嗎? 周大地:應該說目前政策不配套的部分還是很多,這個不能慢慢調整,而是要盡快調整。新能源的發展需要社會多方面取得共識,變成明確的政策。比如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法治,那我們的能源法就要根據能源發展戰略和現在治理霧霾的要求進行必要的修改。這不是一個企業的問題,這是一個大政策,要實現可再生能源為中心來調度,產生的各種成本怎么分攤,還需要做很多工作,解決現實的經濟問題。
記者:政策應該調整的方向在哪? 周大地:目前我們的政策之間協調性還是有問題,既有鼓勵新能源發展的政策,又有一些政策卡住了發展的路徑,政策之間不是往一個地方使勁。在我國,過去電不夠用,現在一些地方出現了電力富裕甚至過剩,那再發展新能源,就必然面臨著要關掉其他產能的問題,這就需要政策的支持。新能源利用率比較高的國家,比如德國,對于發展可再生能源有統一的目標和認識,即使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損失,全社會對于發展新能源的認識都是統一的,總體來說就不會有大的問題。
記者:所以風電上不了網不是因為電網安全或者電網建設問題? 周大地:我認為核心問題不是。德國的可再生能源占到能源結構的百分之六七十,電網安全也是有保證的,所以核心還是調度問題。
記者:這兩年關于降低風電上網電價的議論很激烈,您怎么看? 周大地:如果能保證風電上網,其實價格低一些風電企業也可以承受,關鍵還是上不了網的問題。
記者:風電電價高,這也是個現實問題。 周大地: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電價肯定是要高一些,但是可以同時做好節能。在我國,除了少數高耗電產業,比如電解鋁之外,電力成本在大多數企業成本中并不高,提高電價對于企業的運行不會有太大影響。而在居民電價這塊,漲價可能只會對少部分入造成影響。
作者:王辛夷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