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風電并網消納難而帶來的棄風限電問題日趨嚴重。由此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讓產業鏈上的各方都備受煎熬。現在,又有消息稱,由原中科院院長路甬祥院士牽頭的國家級調研組近日完成一項報告,提議國家在河北張家口市張北縣一帶建立新能源“特區”。計劃未來10到15年內,建成京津冀地區
貧困的產業強縣 就在本月初,恒大集團宣布將投資900億元在河北張家口建設全國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我們根本不用招商,想要進入張北的新能源企業都排著隊。”王學斌說。
在張北,資本對新能源的追逐總是和政府政策形影不離。2014年,河北省出臺政策規定,對采用省內生產光伏組件建設的光伏電站項目,優先并網,全額收購。裝機容量在1MW及以上,未享受中央財政資金補貼,且在省級電網并網銷售的光伏電站,2014年底前建成投產的,上網電價1.3元/kWh,2015年建成投產的為1.2元/kWh,上述上網電價自項目投產之日起暫執行三年。
消息一出,眾多企業爭先恐后地要擠入張北。當地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在過去的一個月里,張北幾乎每一周都要簽兩三家光伏企業。
十天前,據報道,由原中科院院長路甬祥院士牽頭的國家級調研組向高層提交了一份報告,提議國家在張北建立“新能源特區”。報告提出,計劃未來10到15年內,在張北建成京津冀地區最大的風電、光伏及光熱項目集群。張北地區新建新能源項目并網裝機規模分別為:太陽能光伏發電500萬千瓦,風力發電1500萬千瓦,太陽能光熱發電500萬千瓦。
不過,對于打造新能源“特區”的說法,當地政府并不十分感冒。王學斌介紹,目前張北可利用風場已被各風電企業全部利用,計劃到2020年建成風電裝機容量為500萬千瓦,即使算上康保、沽源、尚義,壩上四縣的風電資源,最多也只能是勉強達到報道中所預計的裝機量。
另一個讓當地政府興趣不大的原因在于,新能源產業發展雖快,給地方帶來的好處卻著實有限。理論上來說,一萬千瓦裝機量每年應繳稅100萬元左右,200萬裝機量可以為張北帶來每年兩億元的財政收入。但事情并非如此。2009年,我國實施了新的增值稅轉型政策和企業所得稅法,張北縣大多數風電企業應繳稅款被大幅抵扣。
不僅如此,風電產業和勞動密集更是風馬牛不相及。一個風場常常僅需幾名員工負責日常管理。而且,風電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較高,專業對口、大專以上學歷的員工在張北當地并不多見。
也正因為此,盡管作為新能源基地早已名聲在外,張北仍是一個年稅收8億元,人均年收入不過5000元的國家級貧困縣。
作者:王辛夷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責任編輯:gaoting